孫越所說的也不是什麼稀奇事,相反的,非常的普遍。
哪怕是那些歐洲的球隊,在安排熱身賽的時候,雖然都是早早就聯係安排妥當了,可出現變化的幾率還是很大,甚至夭折的可能性也不小。
在賽事安排上都是如此,在商業運作上就更加明顯了,哪怕是一些頂級國家隊的熱身賽事,很多都幾乎沒有什麼商業運作可言,更多的是讚助商的安排,但這就相當被動了。
試想一下,在職業運作最先進,商業環境最完善的歐洲都是如此,更何況是在其他大洲呢?
要知道,歐洲職業聯賽對國家隊比賽意見最大的,恰恰就是歐洲以外的地區。
遠距離的來回奔波不說,為了保證讚助商的商業利益,還必須要把那些勞累不堪的球星往死裏用,而一旦出了傷病,國家隊立即拍拍屁股,啥都不管了。
這也是為什麼歐洲球隊對國家隊比賽怨聲載道的原因。
可以說,到了今時今日,但凡是稍微有點識見的人,都看得出來,國家隊的熱身賽完全就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中小球隊是如此,其他頂級球隊也是如此。
在這種情況下,奇跡傳媒就開始籌劃世界國家冠軍聯賽。
首屆賽事邀請十六支球隊,抽簽分成四個小組參賽,分出小組排名之後,再以小組第一對陣小組第二的方式捉對廝殺,之後再進入淘汰賽、半決賽和排名賽,最後進入決賽。
所有比賽的舉辦城市通通都由奇跡傳媒提前敲定,而比賽時間則是見縫插針的安排在國家隊比賽日進行。
眾所周知,目前國家隊選擇熱身賽,最主要的目的有兩個,一個就是考察球員,磨練陣容,還有一個就是沒什麼人願意承認,但卻實打實的,那就是創收。
這也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
就好像英格蘭國家隊,歐洲杯和世界杯是四年一屆,雖然中間還有預選賽,這些都能夠獲得出場費,但對於維持英足總這麼大的一個組織機構,遠遠不夠。
所以,熱身賽也是英足總創收的渠道之一。
但總的來說,因為在曝光率方麵,跟俱樂部無法媲美,所以國家隊在商業運作領域,跟俱樂部的差距更是相當大,跟國家隊的名氣和影響力是遠遠不相匹配。
而奇跡傳媒所想要的,就是組織起一項全新的賽事,利用國家隊比賽日,以高水平的國家隊之間的強強對話,以及競爭性的聯賽排名方式,來吸引全世界的球迷。
一來嘛,強強對話的練兵意義很大,更能夠考驗球隊,再加上聯賽排名,以及高額的獎金,不怕參賽球隊不出全力。
二來嘛,出場費高,獎金豐厚,滿足各國足協的創收需求。
另外就是,在比賽地點安排上,奇跡傳媒能夠通過運作,將國家隊比賽時間,以及球員的來回奔波程度等方麵的影響,削減到最低。
最後就是,多了這樣一個頂級賽事平台,而且每兩年就完成一屆,大大的提高參賽的國家隊的曝光率,提高他們的影響力,進而帶動他們商業層麵的收入。
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的好處,同時又不跟國家隊現有的賽事衝突,隻不過是擠占了熱身賽空間,所以當奇跡傳媒一提出,並且拿到國際足聯的授權之後,各國國家隊立即趨之若鶩,而奇跡傳媒則是從中挑選出十六支球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