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第0251章 最終結局(1 / 2)

從天啟二十二年到天啟三十年,大明專注於自身的吏治改革,不再主動進攻北方。但皇帝依舊在蒙古、東北、西域和台灣的疆土上設置州縣,派遣官員和軍隊駐紮,招募儒生開辦儒家私塾,努力地構建大一統體係。

整整八年時間,在朱由校的勵精圖治下,大明朝好不容易挺過了小冰河期,開始迎向新的發展時期。穿越者將軍費大量用在擴充海軍,征服南方的島嶼上麵。

最重要的就是控製馬六甲海峽,可以控製海上貿易的交通要道。

在這個時代,海戰隻能威脅一些島嶼的生存,並不能擊垮一個大陸國家的政權。但是海軍戰力提供的海權具有獨特的消耗能力:各種大小戰役彙合起來,形成一個漸進的累積性過程,既能消耗敵方的各項資源,也能建立一種可轉換成戰略優勢的海上統治地位。

應用海權進行經濟消耗和政治壓製的基本方式是封鎖。目前,大明朝的戰船能夠在馬六甲周邊海岸駐留足夠長的時間,禁止被封鎖者通向大海。在與靠海為生的國家相對抗時,切斷該國經濟生命線的商業封鎖往往是一種有力的武器。

皇帝在天啟三十年派遣了一支擁有超過一百艘戰船的海軍艦隊南下,他們勢如破竹地攻陷了馬六甲沿岸的島嶼。隨即為了保證大明在此地的控製能力,又用船隻運送大量沿海居民到這裏安家落戶。

在戰爭中,朱由校發現木製戰艦很容易損壞,使用時間久了,船的框架和木料都會鬆動,木頭連接處泡在水裏也會腐爛。除非把船舶停靠在碼頭上,拆下來重修,否則鬆動腐爛的過程無法避免,最後將會損壞整艘船。

為此,朱由校下令在大明港口到馬六甲海峽的沿途島嶼設置了多個海軍基地。每個海軍基地都有幹船塢修理船舶。而且,任何一艘大明的戰船都可以在海軍基地獲得補給,可以得到桅杆、甲板、帆布、索具、槍炮、彈藥、食物以及輪班替換的海員。基地為受損的船隻提供安全停泊地,為水手提供集合點以及醫療設施。

本來荷蘭艦隊會給大明造成非常大的困擾,但是在遙遠的歐洲,英國與荷蘭正在為海上霸權打仗。因此荷蘭的海上力量回撤到歐洲,留在馬六甲海峽的勢力很小,給予了明軍可趁之機。

為了給大戰艦提供木材,皇帝命令戶部花重金從大興安嶺伐木,從而東北的經濟也建設起來。

到了天啟三十四年,皇帝到了知天命的歲數。這一年,大明朝的疆域遠超漢唐。南海的島嶼、北方的草原、西邊的綠洲、東邊的森林盡皆納入漢土。黃土、黑土、紅土、白土、褐土,色彩斑斕,共同組成了一座錦繡江山。

皇長子今年二十五歲,還沒有被立為太子。皇帝先後派遣皇子出去曆練,幾乎所有的皇子都乘船跨海去過台灣遊曆過,皇帝借此機會考察合適的接班人。

地廣是大國的標誌,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在國際上有發言權。然而麻煩也有,邊地與中央的關係複雜,變化無窮。因此,繼位的太子本人一定要見識開闊,不能隻在京城待著。

盡管皇後極力地反對,但朱由校還是下決心,毫不猶豫地派遣十八歲以上的皇子出外曆練。朝臣們對此的非議也是一浪高過一浪,新的內閣首輔孫傳庭更是因為這件事辭官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