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清二十三年
大殿之上,群臣麵帶焦急之色,剛剛皇帝的決定實在太過突然,國力雖強,但這做法也過於衝動。這次卻沒有人站出來帶頭反對,大臣們都心知肚明,皇座上的那位君主此次已經下定決心了。
以往朝會,此事也被提起過,但都以“以後再議”結尾,但這次卻很強硬,不由分說,足可以看出皇帝態度之堅決。加上本國如今在大陸上的地位,做成此事雖難,但卻並非無妄之談,況且這也的確是未來的道路,隻是提前了些年,無非是代價要比預期大一些,所以自然而然沒有人想觸黴頭,想來餘丞相今日告假或許就是提前知曉了此事,故意回避。
皇座上的男人,看著大殿中群臣,沒人反對,雖然讓自己很滿意,但也讓自己有些失望畢竟此事關乎甚大,雖然此時即使全部人反對,也無法改變,但終究還是希望有敢於提出質疑的臣子。
看著下方有些臣子,男人開始有些煩躁,正準備揮手散朝時,一位白須老者上前一步,低頭作揖:“啟稟陛下,臣認為此事不妥!”終於有人反對,皇帝心想看來朕的大臣中還是有諍臣的,眉眼的浮躁也消失不見,卻故意皺眉問道:“哦?方顯,方太師有何高見?”聽到皇帝的語氣,一部分群臣不禁替方太師捏了把冷汗,慶幸自己沒有做那出頭之人。
方顯又作了一揖,言道:“臣不敢,隻是微臣覺得陛下不必急於一時,肅清計劃的提前實施,對國力的消耗遠大於預期,對於吾國來說,並非明智之舉!懇請陛下三思!”
“臣懇請陛下三思!”有了帶頭人,之前猶豫不決的部分大臣也希望皇帝陛下能收回成命。
“諸位愛卿,都覺得朕此舉不妥嗎?”
“啟稟陛下,臣隻是覺得此事宜從長計議,倉促而行,勢必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諸位愛卿莫非認為,朕會不知此事?”
大殿中無人應答,這也是群臣疑惑的地方,陛下執政以來,國力更上一層樓,可以說開啟了一個盛世,八方來朝,堪稱一代明君。可肅清計劃的提出至今,都會讓人覺得與陛下以往政策相比過於強硬,甚至可以說是血腥。
“朕知道,此舉的確有些冒失,畢竟肅清計劃的最初提出也是長久的打算,但最近接連發生的事讓朕覺得不能再等下去。諸位愛卿也知道,有些宗派家族雖俯首稱臣,卻一直蠢蠢欲動,暗地裏動作不斷,麵對朝廷的調令也陽奉陰違,敷衍了事。加之去年入秋以來邊疆獸潮侵襲日益嚴重,還有這些年下域發現的教廷傳教人也開始四處傳教,這些種種都威脅著吾國。現在的除了鎮守邊疆之軍以外,各地軍隊哪個不是世家宗派鍍金之地?以往朕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如今,朕如何容忍!”
“陛下,這些事都有應對之法,實在是沒有必要直接行此下策,此事若不謹慎,甚至會動搖國之根本啊!請陛下收回成命!”
皇帝也有些頭疼,朕知道有應對之法,但有些事牽涉過深,沒法言明,但此事已決,由不得更改。想著事情背後真實的原因,皇帝也很無奈,但又不能退步,隻能強硬下去:“來人,方太師身體不適,送方太師回府休息!”
方太師還欲再言,一名太監快步到方顯身邊彎腰道:“方太師,請!”
方顯望了望此時已經沒有耐心的皇帝,搖了搖頭,無奈歎息一聲:“臣告退!”便轉身跟著太監出了大殿。
群臣眼見方太師的離去,知道此事無法更改,也不再多言。
皇帝見殿下再無人做聲,平複了下心情:“諸位愛卿,還有無其他事啟奏?”“啟稟陛下,臣有事啟奏……”,大殿中朝會繼續,此時,方太師已經遠去。
方府,一對夫婦正抱著一名嬰兒逗笑,男子劍眉星目,看著妻兒,是覺得人間幸福莫過於此,他是方太師方顯的獨子方辰,方辰與父親從文不同,方顯從武,是本國有名的將軍,若不是父親太師一職,方辰軍中職位還能更上一層。抱著孩子女子麵容絕美,更帶著一絲英氣,姓宋名書妍,乃是世家宋家之女,身份尊貴,夫妻二人俱是軍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兩人看著懷中的孩子眼中滿是寵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