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序(1 / 2)

瀟湘去不還

————寫在小說創作之前

雲及孤城

在我下筆寫這部小說前,希望懶惰如我,能盡量把這部中篇小說寫長一點,以此紀念我逝去十年有餘,生死兩茫茫親愛的外婆。

寫作初衷緣起,是希望我萌萌的寶貝,能通過自己媽媽的文筆,撥開歲月的朦朧迷霧,能夠認識一個她從未見麵,未曾愛她寵她,以濃濃親情慈愛嗬護關懷她的老外婆(我們長沙人把媽媽的外婆呼作老外婆)。另外的緣由,我希望外婆九泉之下能夠知道,我這個當年在一大群靈泛活潑,伶牙俐齒的孫子外孫們當中最黑瘦,最蔫了吧唧不做聲,最不顯眼的外孫女,至今仍然想念著她,並且一直自責沒有在她病痛交加的晚年,盡一份自己微薄的孝心。

這位與一般主打和藹可親牌迥然不同的老外婆,是位與影視劇中通常塑造成慈祥和藹,節儉內斂的外婆形象完全不搭邊的人。

我的外婆是一位抽白沙牌衝煙、喝烈酒、通宵打麻將,輸紅了眼會臭臉掀桌子,惹毛了她能站在馬路郭子上不歇氣的罵上幾個鍾頭的可愛老婆婆。

自我懂事起,她便在金盆嶺消防隊對麵的馬路邊,經營著一個小小小賣部,賣煙賣酒賣汽水醬油衛生紙等等日雜。童年的我們最喜歡的去處,就是縮在小賣部的角落,一瓶接一瓶不歇氣的喝汽水,喝到肚子滾圓起不得身,那時的汽水好像沒有充氣,純粹是橘子甜水。

外婆人脈極廣,來源於她古道熱腸,樂於幫助別人,路上見了熟人,老遠就笑眯眯打招呼,熱情招呼人家“去我屋裏坐哈!恰杯茶!扯哈談!”有鄰居來買東西賒賬,她二話不港,了了撇撇拿著東西塞給來人手裏。

外婆的口音奇特,好多種不同地方的方言夾雜,我能夠分辨的有安化話,寧鄉話,長沙話,還有河北口音。有次三舅舅出遠門辦事,外婆張羅著給他包餃子,張嘴就是:“上馬餃子下馬麵”!明明白白的北方習俗。金盆嶺的外婆家吃餃子是大事,平日隻在過年包餃子敬了老爺,才分給我們這些饞嘴的毛頭,保佑我們這些細別嫩子整年健健康康,活蹦亂跳。

外婆口裏這些混雜的方言,其實深刻記錄著,外婆落腳定居在長沙金盆嶺之前,呆過的那些地方,經曆過的那些滄桑。隻是那時我還小,懵懵懂懂不明所以。後來長大了,回憶起外婆在我童年,真真假假和我說過的那些故事,結合媽媽給我說的一些外婆的往事,方能明白。

外婆喜歡熱鬧。經常找個由頭請客吃飯,鄰居啊,親戚啊,小賣部周圍熟悉的人啊,來得人越多越熱鬧,她越高興。別人回請她時,她必定喜氣洋洋帶著我們幾個小蘿卜頭一起去恰席,大家夥開開心心的邊走邊說笑,記憶中陽光暖暖,笑容暖暖。

過年過節,小院子熱鬧騰騰的一撥又一撥的人,給她拜年地,街坊鄰居吃完飯響應號召打麻將地,還有附近消防隊上門慰問她地,一群群青澀的新兵蛋子,在領導帶領下,搶著拿桶子給外婆家挑水,那時金盆嶺靠消防隊那個小山上的自建民房還沒通自來水,因為地勢太高,水壓不夠。山下居民區倒是早有了。

一屋子客人,不管老幼都親親熱熱喊她“衛娭毑。”有人空手來吃頓豐盛的飯,飯後打個麻將還能贏點錢,高高興興滿載而歸;也有人提著那個年代流行的麥乳精等送禮四件套,漂漂亮亮堆在進堂屋顯眼的地方。逢到外婆過生日,她眾多的子女都會有一個最貼心的,悄悄買個大生日蛋糕,讓外婆笑得眼睛眯起。話說裱花奶油大生日蛋糕在八十年代的長沙也不常見吧。

佳佳表妹最靈泛,她搶先甜甜地抱住外婆,“外婆,祝你生日快樂”。手舞足蹈地唱起了在幼兒園學的生日歌。我和苑妮表妹等等一大群表弟表妹口水吊吊地,看著笑的一臉皺紋開花的外婆,顫巍巍把最大一塊蛋糕分給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