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年申城
唐清月的房子在華山路,臨街。
整條街都是兩層的樓房戶型,下麵是寬敞通透的門麵,前麵出門就是人行道,屋後有三米寬的小院子,二樓一般住家,一二樓之間有寬寬的廊簷,紅色琉璃瓦配上白下紅的牆,整齊、幹淨、漂亮。
隨著東方明珠投入使用,這一片成了申城最繁華喧鬧的地段,周圍都在熱火朝天的拆遷新建,可以說是日新月異。
這條街因為房型整齊、典雅,沒有被拆掉重建,不過是在三年前進行了統一的整改裝修,居住起來更加舒適,並且街兩頭也安裝了路障,成了任何車輛不能進入的步行街,房價也是一日千裏。
就著那次整改,唐清月將樓下兩間門麵打通,開了一家中藥館,剩下那間門麵一分為二,一半是儲藏室一半是店員活動區,後麵的小院子蓋了一間長長的廚房,給顧客煎藥熬湯之類用的。
至於二樓現在隻有她一個人居住。
唐清月姥爺是一名中醫,她從小耳濡目染,又在申城大學附屬醫院的中藥房上班長達十八年之久,中草藥知識儲備與資曆都非常深厚。
這幾年國內中草藥開始顆粒化,中藥房的草藥一天天減少,一些時常來藥房開滋補等之類藥材的阿姨們開始抱怨醫院藥房不便利,質量不直觀,煎煮服務不能滿足等等弊端。
和中藥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唐清月便趁勢在醫院不遠的華山路自家商鋪上開了一間中藥館。
門麵是自己的,采購渠道也是門兒清,顧客那就更不愁,店員開始找的還都是申城大學藥學專業未畢業的學生,兩年多時間,這麼一間看起來冷冷清清的中藥館給她掙了外人想象不到的財富。
唐清月原就想著等到退休了,她就賣掉申城的房子,找一處青山綠水的地方,買塊山頭圍個院子,養兩條狗,種幾盆花。
蓋一棟房子,就像當年在山上住過的那樣的房子。
畢竟大家都說這一片遲早還是要拆遷的,拆遷款一個比一個傳得多。
並且,唐清月在申城南北高架新閘路口處還有套破舊的老房子。
那套老房子被棚戶區圍在中間,之前住不得租不了,可現在它也要被拆遷改造了。
按照目前形勢看,不管怎麼算唐清月都是一名拆遷大戶、準暴發戶!
回想剛回城那些年,真的是捉襟見肘。
買了房子,她已經是身無分文,當時去山裏想接石泉生父女來城裏的路費還是借的。
回城頭三年唐清月在藥房工作都隻算學徒,一個月十八塊錢工資,沒有任何福利,還要養活大姐家的三個孩子。
到九零年,她工資漲到九十六,各種福利也是水漲船高,三個外甥長大了,早過了當初承諾的撫養年限,便陸續回到他們爸媽身邊,唐清月的日子才輕鬆下來。
一個人過日子,基本沒什麼開銷,三年前唐清月將所有的積蓄拿出來修整房子、開中藥店,短短三年這間藥房已經盈利近百萬,這還不算店裏近百萬的庫存。
這套臨街的商鋪是十八年前唐清月花一千七百塊錢買下來的。
而這一千七百塊錢其中有一千二百塊是大姐唐清悠給的。
唐清悠和唐清月兩人當初一個下鄉一個上山,都在七八年回了城。
和唐清月孤身一人回來不同,唐清悠下鄉期間和同為申城的知青結了婚還生了三個孩子。
78年年底唐清月是準備離開申城的,因為她在鄉下也結了婚,也有孩子。
雖然那孩子不是她親生的,當初結婚也隻是權宜之計。
但是申城已經沒有她的容身之地了,她準備回到山上去,那裏有她思念的人,有她一手帶大的孩子。
這時候唐清悠提出給她一筆錢,這樣她在申城能安一個家,可以把山上的男人接到城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