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節 反響(1 / 2)

在2002年末這個寒冷的冬天,電影《英雄》掀起了一股火熱的浪潮。

電影《英雄》成功地進行了大規模宣傳炒作後,其票房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英雄》的票房表現不僅並未像很多專家預想的那樣讓人失望,而且直接映射出宣傳造勢的顯著效果,印證了張議謀的那句“一定是高票房”的預言。在上映的前三天,全國的票房已達到5000萬元左右,而京城也超過了700萬元,將之前票房紀錄最高的《泰坦尼克號》完全甩在了背後。

《英雄》是導演張議謀麵對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的背景,實現自身藝術轉型的一個重要標誌。明星雲集,場麵宏大,畫麵精美,武打設計揮灑寫意,將中國傳統意境於動作片的暴力美學造型相結合,創造了中國大陸電影新一輪的票房神話和電影產業化模式。同時,《英雄》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宏大敘事策略,也在知識分子、普羅大眾、官方意識形態和電影專業人事件引發了激烈的爭論。其風格、色彩、意境的東方風格,美輪美奐的視聽奇觀,華語大明星的組合,杜可豐、程曉東、和田慧美、譚頓等跨國跨地區製作團隊的建構,為後來中國的商業大片提供了可以複製的模式。——電影評論家尹宏

電影評論家尹宏從商業角度對《英雄》進行了評價。

能在影壇上持續創作30年的導演也許並不罕見,但像張議謀這樣,能連續30年都處在電影創作的風口浪尖、甚至領航電影的發展轉向,不能不說是影壇的奇跡。從張議謀1984年擔任“第五代導演”扛鼎之作《黃土地》(陳楷歌導演)的攝影師開始,直到“沉寂”近3年、遭遇種種風波後推出新作,無論人們有多麼不同的議論和評價,張議謀在中國電影、至少是新時期以來中國電影發展曆程中的領軍地位,獨一無二。——京城日報

而京城日報則是極力讚美了導演張議謀。

《英雄》帶來的電影產業化運作的模式也是頗有啟示的。從前期的策劃籌備、類型片明星製,到拍攝製作,最後宣傳發行,《英雄》呈現給人們的,是一整套迥異於國產電影以往操作路數,卻又完全符合商業規律的市場化電影運作範式。《英雄》上映2個月,國內票房就達到2.5億元人民幣,毫無疑問,《英雄》獲得了國產電影空前的商業成功。從某種程度上說,《英雄》是中國電影產業化道路的一塊裏程碑,它在藝術和商業結合的中國武俠類型片的發展上,有著豐富的啟示意義。——星周刊

星周刊認為電影《英雄》的製作模式給電影界帶來了新啟示。

在《英雄》中,有意思的是無名給秦王講了三個故事。似乎無名講的每個故事都有根據,殘劍、飛雪和長空跟無名的關係也顯得有點迷惑,似乎是敵,卻似乎又是友。但張議謀沒忍住,很快就給了觀眾答案,並且答案由秦王揭發出來,因此事實隻有一個。長空犧牲自己,換取無名接近秦王,飛雪和殘劍也假裝被無名所殺,試圖使無名在秦王十步以內。有意思的是,雖然無名講的版本不一樣,但飛雪和殘劍的結局卻都是以死告終:這冥冥之中預示了刺客的悲劇性。無論以何種方式,殘劍和飛雪都是以生命的代價來換取一種結局——無名或者成功或者失敗——而他們倆的結局卻隻有一種,隻有死亡。事實上,這便給影片籠罩了一層悲劇的影子,個人與命運的不可抗爭。

顯然,這種多層敘事技巧給了電影更多的解讀空間,這也暗合了黑澤明創作羅生門時的手法技巧。而我們很難想象這個“真相”能讓觀眾如此感動。正是一次次的殘劍對“天下”的解說深化了導演所要表達的主題。——明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