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四口之家(1 / 2)

大宋國,乾佑縣境內。

山是高山,水是綠水,陽光是盛夏裏毒辣的烈日。群峰環繞之下,行於路上的人影,變成了墨點。

這樣的地勢在平坦的關中平原或許少見,在秦嶺山中卻很平常。

嘎吱!

炎熱的天氣下,遠方蜿蜒的小路上,能看到兩輛寬厚的馬車呈“一”字形,發著吱吱扭扭的響聲,於狹窄又不平緩的馬路上緩緩前行,就像兩個互相攙扶的年邁老人。

“朝辭乾祐彩雲間,百裏山路三日還。

兩岸蟬聲鳴不住,車馬已過萬重山。”

靠前的馬車上,發出一陣清朗聲音,驚飛枝頭鳥雀。

僅是刹那,後方馬車傳來了女眷略顯花癡的拍手稱讚:“小郎好詩!”

於此,由前車的另一側傳出了不一樣的男聲,語氣中帶著一種無奈:“好詩?不過是仿照李太白的《早發白帝城》,我說季弟,平日裏騙騙臘月這些丫鬟可還行,要是爹檢查功課,那可要注意了。為兄有些想不明白的是,你自小端的是聰明無比,咋就不好好讀書呢?”

“讀書是不可能讀書的,隻能閑來聽聽曲,瀏覽大宋的萬裏河山。

我李賢,幾斤幾兩,心中還是有自知之明的。

咳咳,到是兄長你,即將而來的科舉,如無意外,連中三元怕是不在話下!那可是為我李家光宗耀祖之事。”

“什麼連中三元,這話萬不可為外人聽去,隻會說我李家狂妄。不過,為兄苦讀十多年,一個解元是怎麼樣也要拿下的!”

後麵這人話語中,竟隱隱展現出一份狂意和自信。

前車相互打趣的二人,乃是乾祐令李自明之子。

聲音渾厚者乃是兄長李誌,音調青澀者是為小弟李賢。

李誌生於鹹平元年,自幼聰慧好學,幼時在老家華陰縣被譽為神童。年不過十八,就讀完州學,準備明年參加州試。

華州之地,不知有多少女子想要嫁於李誌這等才子,可都被李家推去。

外人不曉得內情,其實主要的是被李誌之弟,李賢給當麵拒絕了,說到原因,還真沒多少人知道……

李賢,也是乾祐令李自明的小兒子,要比李誌小上四歲,淳華三年生人。

或是李家遺傳的問題,和父親李自明,兄長李誌一樣,都是自幼聰慧者,隻是平日如同一條鹹魚,不求上進,讓做父親的李自明苦惱不已,每每感慨怎麼生了這麼一個“逆子”。

到是其母趙氏多有溺愛,一直將李賢當做手掌心的一塊肉。

再說說乾祐令李自明,開寶三年生人,當年在華州也是個不大不小的名人。

其於至道元年,二十五歲時,便奪得華州解元。

次年春,準備參加省試時,行之半路,得生母病重消息,匆忙返程。

這一晃,到了鹹平元年,生母去世,李自明守孝三年,直到鹹平三年,才重新參加科舉。

時光雖逝,其之才華卻並未流失,不負眾人之所望,李自明再中解元,而後又以省試第三名的成績進入殿試行列。

最終在殿試的前一天,因感染風寒,而致狀態不佳,隻名列第五,賜進士出生。

次年,授七品乾祐令。

今年,乃是李自明擔任乾祐令的第四個年頭。

按照大宋的磨堪製度,進士出身的官吏,多是一年一考一遷轉,非進士出身,三年一考一遷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