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陽神的結局論戰(1 / 2)

既然決定先寫新書,那就不要吊著大家了,直接講一講原定準備寫的陽神故事的結局。

即人人如龍概念的來源,以及現實與理想主義的爭鬥。

人人如龍可以引出的鬥爭路線,實際上是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篇章,即是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之間的鬥爭。

原著裏麵,神機沒有給人人如龍給出合適的鬥爭路線與矛盾設計,實在是我非常大的遺憾,所以才有了這本小說。

可能說到這裏,大家會有些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

首先要明白佛法是什麼。

佛法,佛法,簡單來說是讓一個人能夠成佛的方法。

小乘佛法與大乘佛法之間的區別就是,有多少人可以成佛?

小乘佛法認為,成佛是很難的事情,隻有經過艱難的努力才能夠成佛,因此能夠成佛的人是很少的,具有慧根的人沒有那麼多。

所謂小乘,即能夠達到彼岸的人並沒有那麼多。

大乘佛法則認為,人人具有慧根,都可以成佛,可以使得無量的眾生達到彼岸。

這也裏麵涵蓋的理念鬥爭,就是我為平安和洪易兩人準備的路線鬥爭。

如果舉一個中國佛界的故事,那就有點類似神秀與六祖慧能的鬥爭。

神秀與慧能各做了四句偈,大家應該都知道,但知道這兩首詩背後意味著兩種佛學路線的鬥爭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首先我們來看神秀的話。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理念是,如果一個人要成佛,或者說要成為一個好人,那麼時時刻刻要修行,不斷地進步,最終才能成佛。

現在再來看慧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的理念是,你本來就是佛,直接頓悟了,不需要學習,也不用修行,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這兩種理念的鬥爭,在佛學史上稱呼為南頓北漸,兩派之間幾乎到了生死仇人的地步。

雖然很多網文小說喜歡用慧能的話來裝逼,但我做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來幫助大家理解這兩種理念的差異。

如果你是一個數學愛好者,希望成為數學家。

那麼神秀會告訴你,怎麼成為數學家呢?

你要高等數學學好,把自己擅長的數學領域,不斷地鑽研,不斷地進步,去尋找那麼一絲的可能,你才有機會成為數學家。

換成慧能,他會告訴你,每一個都是數學家,他們本性就擁有數學才華,隻要你頓悟了,立刻就能成為數學家。m.X520xs.Com

放到現實裏麵,大家就會感受到這種差異。

是的,我更同意神秀的話。

因為這更符合人的認知能力,學習與進步的成長空間,神秀承認成佛是很難的,隻有時刻不鬆懈地學習,進步,你才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