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辭別了楚王熊心,宋義和劉邦分別率軍出發了。宋義行至安陽(今山東曹縣),讓軍隊就地駐紮聽候命令。此時,安陽離巨鹿直線距離隻有不到五百裏。全軍做好最後的準備,士兵們都相信,決戰的時刻就要來了。
在等待盟友救援的日子裏,趙王歇在巨鹿城裏瑟瑟發抖。城外,王離的二十萬秦軍正在日夜不停地發動攻擊。多虧秦軍屠城的傳統使守城軍民上下一心,大將張耳居中調度,這才擋住了秦軍的一次次猛攻。搖搖欲墜的巨鹿城始終屹立不倒,讓趙王歇對生存有了一絲期待。
大將張耳麵容憔悴,眼睛裏滿是通紅的血絲。他已經許多天沒能睡個好覺了。巨鹿城堅持不了太久,張耳對這一點十分清楚。他焦躁地踱了幾步,再度派使者去見陳餘,要求陳餘趕緊援救巨鹿。
使者順利見到了陳餘,並再一次被陳餘打發回去。陳餘已經記不清這是張耳第幾次派人來催了。他也很無奈。他知道巨鹿危急,他也想救張耳。可是,他手裏的幾萬人馬全都是剛剛收攏的烏合之眾。攻打王離,他沒有半點勝算。在他看來,張耳並不應該提出如此不切實際的要求,不應該明知道是火坑,還要求他跳進來送死。因為,他們是兄弟。
是的,張耳,陳餘,他們曾經是生死與共的兄弟。
張耳和陳餘都是魏國大梁人。張耳當年曾經是魏國公子無忌的門客。公子無忌是誰?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與齊國的孟嚐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名。曆史上有一個有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事件,就是公子無忌所為。
在春秋戰國時代,不是人人都能當門客,更不是隨便一個什麼人都能當戰國四公子的門客。都是需要高素質人才。不管是雞鳴狗盜之徒,還是文武雙全之士,總得有一技之長才行。張耳能成為信陵君座上賓,這也體現了他的才能。
但是,張耳在信陵君門下混飯吃的好日子沒過上多久,就不知道因為犯了什麼罪而亡命江湖了。這一逃,張耳就從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逃到了外黃(今河南商丘民權西北),隱姓埋名住了下來。
據說,外黃有一個當地首富,生有一個貌美如花的閨女。這位富翁把女兒嫁給了一個沒本事的窮小子,富翁的女兒對婚事不滿意,索性溜之大吉,投奔了父親舊時的門客,請門客幫忙再找個好的。這位門客就隆重推出張耳,說:“你要是想找個好丈夫,那非張耳莫屬了。”富翁的女兒聽了門客的話,堅決地與原配丈夫斷絕了夫妻關係,嫁給了張耳。
張耳此時還是一個亡命之徒,自然沒有不樂意的。有了富翁做老丈人,一下子成了有錢人家的上門女婿,也是一種享受啊!
在女方家裏出錢資助下,逃犯張耳搖身一變,居然做了外黃令。當年給人當門客的張耳,如今自己養起門客來,賢名遠揚。張耳的名氣有多大呢?當年在沛縣遊手好閑的劉邦都聽說了張耳的大名,從今天的江蘇徐州跑到河南商丘來見他。由此可見張耳當時是何等的風雲人物了。
陳餘比張耳年紀小了不少,也是才華橫溢,名聲在外,後來被一位富翁相中招為女婿。張耳當縣令收門客的時候,陳餘就慕名而來,對待張耳就像對待自己親爹一樣那麼尊敬。兩人相處時間長了,惺惺相惜,做了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秦始皇把魏國滅了之後,聽說了張耳和陳餘的大名,覺得這樣的禍患不能放任自流,懸賞一千金捉張耳,五百金捉陳餘。安生日子算過到了頭,兄弟兩人改名換姓跑到了陳縣。人們常說: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張耳、陳餘兩人大概也懂得這個道理,在陳縣當起了裏正衛。裏正衛屬於身份比較卑微的小吏。張耳、陳餘當差的日子裏沒少受上司欺負,但是倒也從來沒懷疑他倆的身份。
終於,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起義,占據了陳縣。張耳、陳餘苦日子可算熬到了頭,連忙前去投奔。陳勝對這兩人也是久聞大名——海捕告示裏見過,當即留用。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張耳和陳餘勸陳勝不要自立為王,可陳勝沒聽。
張耳和陳餘見自己的建議不被采納,斷定陳勝的日子長不了,決定外出避禍。於是,陳餘對陳勝又獻一計,建議陳勝在進攻攻打鹹陽的同時,讓他和張耳帶一隊人馬奪取黃河之北的趙國故地。陳勝倒也同意了,但是留了個心眼,安排心腹大將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讓張耳、陳餘分別任左右校尉,防止兩人起異心。張耳、陳餘心裏恨吶:計策是我們出的,居然讓我們給人打下手,而且還是區區校尉,這也太欺負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