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數據守恒(1 / 2)

“我們知道物質守恒和能量守恒,而且能量守恒是從物質守恒推導出來的。能量是物質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物質的一部分。在物質內部分類中,能量屬於物質(此物質是自然科學意義上的物質,和哲學意義上的物質不完全相等)的運動屬性(目前研究有可能修改這個說法,能量有可能是物質及其運動形成的本源)。既不會憑空產生,也不會憑空消失,它隻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它物體,而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這個道理大家明白吧?”佩良先來了一段基礎物理科普。麥子奇和阿誌都是計算機領域的高材生,自然都懂。

佩良也知道他們能懂,繼續說到:“如果用唯物論的觀點看,意識本身就是物質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那麼信息也就是物質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但這樣回答有“投機取巧”之嫌,因為它並沒有直接麵對“信息是不是物質”這樣的問題,而用“終極問題”替換了問題本身。所以,也可以從物理層麵上再次印證了,馬老師提出的意識和物質一樣,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他們兩人也點點頭,當然阿誌是在矩陣外麵。

“意識從本體移植到載體,變為數據形態,那也就是一種物質或者能量,這個我們都明白。可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載體越來越多,又是永生,這和數據守恒有什麼關係?”麥子奇來了精神,盤腿坐直在沙發上,目不轉睛的盯著佩良。

佩良嗬嗬一笑,說到:“別急,我們再設想一下,這次不用魚缸作比喻了,那會限製我們的思維。我們把地球想成一個矩陣吧。從地球誕生到現在,幾十億年了,上麵的生命此起彼伏,經曆了幾次大的物種大滅絕,但總的來說,物種,尤其是人類,雖然都有生老病死,從最初的1億人口基數,上漲到現在的70億人口,這可以看成是一種數據噴湧了,可地球這個矩陣不是也存在嗎?”

“那是因為地球相對來說足夠大,而且他也並不是一個獨立的係統,他存在廣闊的宇宙之中。按照物質守恒和能量守恒,越來越多的物種和人類出現,也必然從宇宙中的其他物質或能量轉換過來的。1億人口到70億人口的這個過程,對於地球和宇宙的尺度來說,算是微乎其微。”阿誌做出了回答。

佩良很滿意這個答案,這是他想要的,他總是這樣一步步的問問題,別人回答問題,然後他用答案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你說的很對,這個矩陣很大,那我們的矩陣為什麼不能建那麼大呢?”

“我們造不出來,而且造出來,也就成了一個超大魚缸,這不和您先前說的又矛盾了嗎?”麥子奇覺得抓住了佩良的自相矛盾,想看看他怎麼樣自圓其說。

“為什麼非得是我們造?我說過我們不能扮演上帝,矩陣的最終形成將由一個個載體們自己建造!”佩良說出了答案。“我們隻是做了一些技術幹預。”

1、從載體層麵,我們隻是幫助完成本體死亡後,從身體中移植出意識,轉換為數據,導入載體。

2、從矩陣層麵,我們隻是構建了數據庫和網絡。這是一個巨大的數據網絡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有著我們原有的各種數據。這個數據量是及其龐大的。當然,我們也為這個世界提供了能源,比如驅動數據庫或者服務器的電力。

3、剩下的就是載體的事情了,他們一旦在矩陣中激活,經過我們的訓練和導引,通過構想,能拋棄掉(本來也就舍棄了原有的身體)原有的自然規律,也不需要我們如此辛苦的打造出一個複刻的真實世界(我們也打造不出來),而是在自由的數據世界裏,按照自己的方式,無限的活下去。

4、至於構想,我以前說過,是兩個方麵:主體構想:即構想出自己的所有主觀觀感,重建眼耳鼻舌身意,讓自己活起來;客體構想:即構想出自己所處的空間和時間,包括所有客觀的物體和存在。主題構想我們很好理解,好比我們現在坐在這裏,但客體構想,比如小麥想抽煙,而阿誌卻事先沒有在矩陣中設置香煙,那麼載體數據這時可以通過和矩陣數據鏈接,構想出一包香煙。從原有的矩陣數據中構想出東西,就好比我們從太陽中獲取能量一般。當然,能構想出什麼,我們不知道,這還是有待於後麵的實驗,我覺得應該取決於載體本身對數據的把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