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第一百三十四章始親政天子欲救國 籌軍費水…(2 / 2)

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戰敗,李鴻章才上奏前籌海軍巨款分儲各處情況:“彙豐銀行存銀一百零七萬兩千九百兩;德華銀行存銀四十四萬兩;怡和洋行存銀五十五萬九千六百兩;開平礦務局領存五十二萬七千五百兩;總計二百六十萬兩。

這些銀行裏所存的海軍巨款都一直沒有使用,其原因就是翁同龢想要報複李鴻章,本欲通過光緒參倒他,結果光緒不同意,於是他便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限製北洋水師的海軍軍費,死活不批,導致北洋艦隊多數艦艇老化,軍艦無法更新設備,無法采購彈藥,更不要說采購新的軍艦了。

翁同龢掌管戶部時常克扣軍費,然而在為慈禧準備的萬壽慶典的頤和園中,清朝庫銀的提取就十分的容易。

在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想要維護北洋艦隊的先進戰備是不可能的。

哪怕是丁汝昌在臨戰前提出在主要艦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艦速射炮的優勢,需銀六十萬兩。翁同龢還是未批。

目前相當一部分軍艦下水已經很多年了,船員們的訓練雖然有所長進,然而新式的先進的軍艦卻無法接觸到,相對於近年來逐漸強大的日本海軍來講,即便不戰都已經可以預知結局了。

清政府滿心以為海軍已經建成,艦隊已經存在,後麵就不需要再花那麼多錢了,而且滿朝文武都以為日本等列強早已經為我國海軍所震攝,根本不敢再來侵略了。

此時的慈禧和光緒目標雖然一致,很支持李鴻章和北洋水師,然而他們也一樣是有很大的鬆懈狀態,即使是李鴻章本人,對於日益強大的日本艦隊並沒有足夠的判斷和分析,都以自己的艦隊為榮,驕兵必敗是亙古不變的兵家之道啊!

1891年5月,李鴻章奉命檢閱了北洋海軍,李鴻章派海軍提督丁汝昌統定遠、鎮遠、致遠、靖遠、經遠、來遠鐵快艦於5月20日(即1891年6月26日)赴日本之馬關。

6月28日抵達馬關,經神戶加煤,7月5日,北洋艦隊安抵橫濱。

1884年(光緒十年),朝鮮爆發“甲申事變“,對朝鮮時存覬覦之心的日本,乘機出兵。

1885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訂立了《中日天津會議專條》,規定朝鮮若有重大事變,中日雙方出兵需要事先知照。

這個條約的簽訂為甲午戰爭爆發結下禍胎。

1894年(光緒二十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幫助鎮壓,李鴻章過於聽信駐朝專員袁世凱的報告,認為日本“必無他意“,遂派直隸提督葉誌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軍1500人赴朝。

不料,日本此後立即向朝鮮派兵,在朝日軍增至8000餘人,事態趨於嚴重。李鴻章為設法避免戰爭,曾通過英、俄兩國出麵斡旋,但為日本拒絕。

無奈下,隻得增派軍隊入朝,和日本相抗衡。

六月二十三日,日本軍艦在豐島發動突然襲擊,日軍悍然攻占朝鮮王宮,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

25日,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令大院君宣布廢除中朝兩國間的一切商約,並“授權”日軍驅逐屯駐牙山的清軍。

當天,日本聯合艦隊發動豐島海戰,在豐島附近海域對中國運兵船及護航艦隻發動突然襲擊。

日本陸軍第5師之混成旅也於29日向由牙山移駐成歡的清軍葉誌超部發動進攻,清軍敗退平壤。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對日宣戰。

同一天,明治天皇也發布宣戰詔書。

日本方麵製訂了詳細的作戰方案和作戰目標,而清政府卻毫無頭緒,沒有任何方案和策略,海軍陸軍完全是兩個部門,各打各的,互不配合,象無頭蒼蠅一樣碰到誰誰就上。

日本戰時大本營在挑起這場戰爭之前,製定了海陸軍統籌兼顧的作戰大方針。其戰略目標是在中國直隸(約今河北)平原與清軍進行主力決戰,打敗清軍,壓迫清政府屈服。

日本提出兩期作戰計劃:首先派聯合艦隊在朝鮮西海岸掩護陸軍第5師主力進入朝鮮,以牽製清軍,待陸軍完成登陸集結後,海軍則再尋機與中國海軍主力決戰,以“聚殲北洋艦隊主力於海上”為作戰目的。

第二期作戰則視海軍勝敗情況而定:如海軍取勝,掌握了黃海製海權,陸軍便由渤海灣登陸,實施直隸平原決戰;如海上決戰勝負未分,則以艦隊控製朝鮮海峽,協助陸軍主力占領整個朝鮮;如艦隊決戰失敗,製海權歸於中國,則以陸軍主力實行本土防禦,海軍守衛本土沿海。

大本營作戰計劃以爭取實現第一案為基本戰略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