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期間,恭親王奕訢向朝廷請旨,提出練兵、強器、造船、籌餉、用人和持久的六條緊急奏議,獲得了支持洋務運動的慈禧太後首肯。
1875年,清廷發出上諭,據《清史稿》記載:
海防緊要,實為當務之急,又屬國家久遠之圖。
此後,慈禧太後下旨開始籌辦新式海軍。不過,迫於國庫的窘境,沒有全麵推行,決定先由李鴻章督辦北洋的海防事宜,看實際成效再行推廣。
自此開始,中國海軍踏上了近代化之路,北洋水師終於登上了曆史的舞台。
起初,得益於慈禧太後的支持,北洋水師的發展迅猛,李鴻章先後從英國和德國等國購置了多艘戰艦。
沒幾年功夫,北洋水師就擁有了各類作戰軍艦20多艘,運輸艦30多艘,輔助艦50多艘,官兵合計4000多人,號稱亞洲第一海軍。
不過,在翁同龢擔任軍機大臣並主理戶部事務後,北洋水師的發展進入到瓶頸。
翁同龢以國庫空虛為由,對於北洋水師開始處處刁難和掣肘。
李鴻章多次請求撥款購置軍艦和彈藥,雖獲得了光緒帝的準許,但卻都被翁同龢以種種理由進行推諉和搪塞,拒不撥付軍費。
1886年後,北洋水師就再沒有增添過一艘新式軍艦,甚至就連基本的彈藥也嚴重缺乏,極大地降低了戰鬥力。
而與此同時,翁同龢對於慈禧太後興建頤和園之事卻極為上心,戶部的銀兩進行全力的供應。
不僅如此,翁同龢還多次上疏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要求清廷提防李鴻章的勢力太過龐大,危及到大清朝的統治。
甚至於,在中日關係持續交惡後,眼見雙方的戰勢已經一觸即發,李鴻章從歐洲訂購了軍艦以擴充北洋水師。
但是,因為翁同龢的一再作梗而遲遲無法付款,使得軍艦被日本搶先購得,成為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中的利器。
甲午戰敗的原因有很多,但翁同龢對北洋水師的有意刁難和戰前的盲目極力主戰,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甲午戰爭雖然是由日本主動挑起的,但卻與滿清政府在戰前的積極介入脫不了幹係。
朝鮮國內爆發東學黨起義後,朝鮮政府向宗主國大清朝求救,日本也借機向朝鮮出兵。
雖然,出於道義和宗主關係,清廷應該出兵朝鮮,幫助其平定叛亂。
但是,當時的滿清已經成為了一具空殼,自保的實力尚且不足。
偏偏,軍機大臣翁同龢卻不斷鼓動年輕氣盛的光緒帝,讓他在朝鮮對日本采取強硬的手段,甚至不惜與日本直接開戰。
結果,聽不進李鴻章的一再勸阻,光緒皇帝下令準備不足的北洋水師倉促上陣,打輸了甲午戰爭。
事後,隻會耍嘴皮功夫的翁同龢,竟然將戰敗的責任全部推到了李鴻章的身上。
可是,縱觀整個大清朝廷,又沒有可以替代李鴻章之人,還得繼續依仗善於外交的李鴻章遠赴日本馬關,進行戰敗後的和談。
李鴻章的此次馬關之行,事前就知道進退維穀。
果然,李鴻章在日本期間,不僅自己身負重傷,而且還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背負了千古的罵名。
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僅使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更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使得中國近代化之路充滿坎坷和阻力。
從日本歸國後的李鴻章,麵對朝野和社會各階層的紛紛指責,可謂是心力憔悴。
其中,自然也少不了翁同龢的落井下石。
為了緩解各方的壓力,也為了尋找替罪羊,清廷下令收回李鴻章的黃馬褂和三眼花翎,免去其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職,隻留下了一個大學士的虛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