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頂頭寫著“絕密”二字的電報在眾人手裏傳了一遍,最後又交還給崇禎。
電文很短,卻讓眾人又驚又喜。
“絕密:依照九五所給圖紙,遵化鐵廠新建新式平爐、轉爐測試出鋼,品質九級,凡交代諸如蘑菇式斷隔螺紋炮閂、包覆式與彈簧式炮筒,及照畜力車床改造之新式車床已全部試製完畢,依樣組裝試射,如九五所列角度,前者射程十裏半,後者射程二十裏有餘。依製圖樣所建廠房15間,所用水泥諸新物強度不及青石,卻近城磚,其廠所出圓鋼管,以新式車床而製膛線,日產合格槍管兩百四十根,用於燧發鳥銃上,射程五百至六百米,造價每根半兩,用新式開花彈,五丈之內人馬俱碎。手雷單用三丈之內,人馬雖活,生不如死;集束用,六丈內無物不死,破九層重甲。單兵火銃式一,近射一裏能透三副鐵甲,一裏半能透三副棉甲、一鐵二棉甲,二裏能猶能穿棉甲一,三裏外仍能碎敵首級。單兵集群火箭遠射可達17裏,一炮而死四丈內活物。”
這下大家知道皇帝他為啥之前敢許諾給蒙古人那些凶猛火器了,原來還有更猛的在後頭啊!
馬光遠捅了捅傅山,見傅山還在懵逼當中,隻得拱手發問:“陛下,這等犀利火器,為何不早獻國府,否則也不至於有這幾十年敗績,百萬死傷百姓。”
崇禎劃拉過來一張紙,邊寫邊笑著發問:“是這些火器的問題嗎?楊鎬的兵力不多,火器不利嗎?到底是兵器的問題,還是人、製度的問題?”寫完後,吹了吹紙麵,交給馬光遠,笑看著眾人:“大家不妨想想,回師路上咱們討論討論。”
馬光遠就著光,看著皇帝的電報內容,旁邊幾個人也抻著脖子、斜著身子在那偷瞟,誰都想知道小皇帝還有啥是他已經安排了的,而自己不知道的。
電報是發給東廠都督李若璉的,開具了一係列問題。
“近有皇太極托敖漢部都令剌麻稍信來京,說和談事,人來否?賞賜綢緞、糧食備齊否?戰前你應備下痘瘡男女穢物是否備齊,與賞賜諸物混雜均勻?”
“蘇州造眼鏡技師孫雲球來京否?單雙筒望遠鏡、望天鏡、顯微鏡造否?有疑難悉數奏報,無需顧慮,造成有獎,不成不罰。”
“遵化鐵廠工匠吃飽穿暖否?衣服形製如前發圖紙否?西山兵廠依舊否?損耗如何?”
“清河船廠改造諸船進度如何?有疑難悉數奏報,無需顧慮,造成有獎,不成不罰。”
“縫紉機、紡紗機進度如何?初必難,會屢有失敗,寬慰匠人及鹿善繼,身體為重,萬不可求全責備。另,鹿卿與袁世振所著《全國鹽法》增補條例調查如何?有何需朕助手之處?有不便處,立時上奏,朕居中與卿方便。”
眾人越往後看,越是擠到一起,心中都大大升起了幾個問號。
這都寫的是啥?
能看得出來,這裏麵涉及到了皇太極派人和談、清河船廠改造船隻、鹽法增補,可能還涉及了紡紗和國營鐵廠的事。隻是這裏麵的細節,就不得而知了。
崇禎看著幾個人看得熱鬧,冷不丁地嚎了一嗓子:“哎!還沒看夠呐?還不趕緊去發報!晚了,待會我可不管飯。”
眾人哄笑起來,知道皇帝沒怪罪的意思。於是馬光遠出了大帳去發報,崇禎和剩下幾位大叔商量如何減少賞賜給蒙古人的糧食、軍火,又不至於讓他們危害到自己的細節。
最終決定,還是延續曆史上崇禎的政策“計口授糧”。
一來,防止有人暗中把糧食賣給女真,二來可以對各部進行摸底,為後續整編和編戶做準備。
於是一共留糧十萬石,至於武器,每盟留機槍一挺、迫擊炮一門,子彈炮彈共計五百發,漠南諸部賞銀共30萬兩,能支撐他們過到來年開春。
之後,崇禎又和三人商量起另外一件事來,後來又斷斷續續拉各路將領、中下層軍官、普通大明士兵,乃至到最後崇禎又花了十幾天,帶著翻譯去蒙古各部營盤裏溜達,跟普通牧民、台吉、宰桑去聊天,最終在臨行前又和漠南蒙古對天盟誓。
約定自今年冬天開始,各部按照劃定區域收集草原上的各類牛羊馬駝乃至小型鳥獸的骨頭、各牲畜糞便、羊毛、駱駝毛、馬毛、牛羊馬駱駝皮等物事,按照每張皮一分銀子到一錢銀子不等,每車毛一分銀子到七分銀子不等,骨頭每車按銀子七分算價,新鮮與否不論。
而類似的命令,也通過電報發給了坐鎮北京的英國公張惟賢,發動京津冀百姓將各類動物骨頭收集起來,到指定榷場進行收購。
崇禎打算今年冬天就進行骨粉肥、廄肥的小規模批量化試產。
崇禎這裏的野心也很大,想跟穿越前一樣,利用簡易設備,按照袁隆平的辦法,采用了以煤炭、水、空氣中的氮氣為原料的合成方法,合成最原始的化肥---氨水和碳酸氫氨(兩者都可以做氮肥),而骨粉則是天然磷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