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條道理是《大學》的總綱凝練而成。
總的來說就是內明外王。
心正、意誠、致知、格物、修身、齊家、治國、天下平。
這八條道理已進入陳至聖的身體,立刻就讓他感覺清明好多。
外王之道先不說,內明之學首先開始對陳至聖起了作用尤其是心正和意誠,讓陳至聖的精神狀態和意誌力都緩慢開始提升。
韓元基看著陳至聖的變化,終於出聲。
“果然是真理,如此不凡。一般道理對人的改變都是長年累月積攢下來的慢慢改變,而哲理又提升一些,真理更好,現在看八條道理進入身體的反應,果然是真理無疑,隻是我的理想之門隻怕帶不走他了。”
韓元基有些歎息和無奈的愁苦,也不知是該笑還是悲。
當韓元基意識到,陳至聖八條道理有可能是真理的時候,就有些顧慮。
天下之重,莫過於理,而理之重,莫過於真理。
真理之重,縱使是他這位叩開了理想之門的哲人,也無法帶陳至聖進入理想之門,隻怕他的理想之門無法承受真理的重。
天下各大學派的主要道理都不一樣,陰陽家的陰陽之理,術數家的術數之理,醫家的醫理,都不一樣。
但是每一脈之間的道理,最後都是殊途同歸。
就算後世儒家分了那麼多派別,思孟、公羊、毛詩他們崇尚的道理都不一樣,但是他們的祖師都是一樣,最後都是祭拜孔子,縱使是各大學派互相攻伐,這一點卻不否認。
道理也是如此。
韓元基和陳至聖的道理都是儒家之理,而且韓元基主修禮學,而大學也是出自《禮記》。
雖然被後世之人添加各種思想,成為儒家四書,但是還是不能改變它的根本,它也是禮家之學。
陳至聖在想經典的時候,也有這方麵的考量。
同時要改變儒家,一下子就要將禮學全部打倒怎麼可能,況且禮學也有其高妙之處。
隻不過這個世界沒有孔子,沒有人做六經,禮學先天不足。
但是大學不一樣,那可是被兩千年演化的儒家經典。
每一個字都是無數儒家的大師推敲出來的,思想上遠比這個世界的禮學開闊。
縱使是有些思想上的糟粕,但是不能掩蓋它的優點。
用《大學》不是直接打倒,而是繼往開來。
既然如此,那陳至聖領悟《大學》的道理,那肯定比韓元基重,同樣的道理也有高下之分。
陳至聖領悟的是真理,而韓元基領悟的是哲理,這點他自己心知肚明。
那麼原來的謀劃就要重新思考了。
說話間陳至聖終於從那種玄妙的感覺中脫離出來。
“拜見夫子,陳至聖幸不辱命,惠無好已經認輸,弟子沒有給儒家丟人,但是卻給儒家惹來大禍,弟子有罪。”
陳至聖也知道今天闖下大禍,主動向李夫子認錯。
李夫子倒也不惱,笑著說“無事,至聖,快來拜見祖師,韓祖師是我儒門書院輩分最高,經曆最多的長者,你可要放尊重。”
“拜見祖師。”
陳至聖正要恭敬做禮,卻被韓元基打斷話。
“行了,那些禮儀也不用管了,當此危急關頭,我們長話短說,禮儀的事情以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