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聞言一時難以置信,麵麵相覷之後皆是大喜,要知這獅子吼功法仍佛門不傳之秘,即使是佛家弟子,也未必能輕易見識了到,了覺此舉實是大岀眾人意外。
武望博神情肅穆躬身行禮道“大師慈悲,武某感激難言。”
其餘眾人皆躬身行禮齊道“多謝大師慈悲!”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諸位居士不必多禮”了覺合什道“煩請諸居士借且退出,老納先以獅子吼功法試試,看是否對洛居士有益,翁居士留下相助”
眾人心知了覺要傳翁牧功法,便皆告退而出,來到了別院廳堂上落坐,華千行感歎道“當初聽得逍遙被那燕仲長劫持之事,老朽曾想尋那燕仲長出氣,哎,未料到了覺大師是如此胸懷之人”
他與武望博雖隱居於太白山書院,與世無爭,對洛逍遙被劫之事自是放在心上,確有想去教訓一下燕仲長之意,此下了覺如此相待,自然是感慨不已。
方元接言道“了覺大師心懷佛家慈悲,未料到他的弟子竟如此心胸狹窄。”
武望博搖頭道“當年易先生與了覺大師之事若非山長提及老朽等也是不知。江湖之人對於師門聲譽尤其重視,獅王心中不服亦可理解,但以大欺小的手法卻也不對,幸是逍遙並無受傷也見其非大奸大惡之人”,撫著白須又歎道“了覺大師得道高僧,心胸自非常人可比。老朽卻未能料到大師為了救寒水,能將佛門功法相傳外人,此等大恩諸位當銘記在心。”眾人聞言皆點頭稱是。
方元卻不知易無為與了覺比武之事,聽的武望博口氣,隱隱中推測了覺大師當年可能敗於易無為之手,心中對了覺大師不計前嫌的胸襟更是敬佩。
大約近一個時辰後,翁牧引著了覺大師也來到了廳堂上,眾人忙起身相迎讓坐,了覺合什道“阿彌陀佛,洛居士性命暫可無憂,若要醒來卻恐是要耗費兩三年時間但神智恐是如嬰兒學語識物一般”
眾人心中一喜一憂,華千行拱手道“華某有一事請教大師,不知可否?”他此刻心中對了覺甚是敬佩,言語自也客氣十分。
了覺微微一笑道“華居士請講”
“大師對這百劫拳的功法似是甚為熟悉,何以不知這療傷之法?然道是世上真無這百劫拳的破解之術?”
“說到百劫拳的來曆,卻是與本寺也所瓜葛”了覺歎道。眾人聞言皆是一怔,了覺又道“不知諸位可曾聽說淩布衣其人?”
武望博與華千行互望一眼點了點頭,洛逍遙當時在六棱山黃羊峰曾聽到穆道承提及淩布衣其人,可惜楚南風與翁牧二人到了山莊,穆道承話講一半也自不提了,當下聽到了覺言及,洛逍遙便傾耳細聽。
了覺道“一百餘年前,大唐武宗會顯初年,淩布衣橫空出現,傳聞修得道家“太初”“太始”“太素”三大功法。江湖中難有敵手,武宗皇帝曾親自招見,欲賜與武林第一之號,那淩布衣堅持不受那時天下尚是一統,江湖門派林立,不似如今這般或隱於山林,或投身軍旅,門派大多消失不見。”
自黃巢之亂後,天下群雄並起,習武之人多為政權籠絡,諸多門派相互打鬥殺伐,以至消亡不見,武望博等人也是師出名門,此下聽到了覺提及心中自有一番感慨。
“雖然淩布衣沒有接受武宗稱號,但江湖好武之人眾多,自是有人不服,尋那淩布衣比試,說來也奇怪,那淩布衣卻是來者不拒,打敗所有挑釁之人,二年後再無人敢去挑戰”
“到了會昌四年之時,來了一位天竺僧人,相約淩布衣,時年六月六棱山一戰,一時間江湖人物紛傳,到了六月二人約戰之日,黃羊峰人山人海,那時敝寺住持智如大師亦去觀看那天竺僧人與淩布衣二人皆到了一心二用之境,一個金身境、一個元嬰大成,二人鬥得一千招也未分高下”。
“第二日,那天竺僧人提議互在身後三丈之處劃線,若是有人五招內將對方逼出線外,便是獲勝。”
武、華二人聞言心中皆是認為,當年了覺畫地成圈與易無為比試就是學了這種方法,不禁互視一眼。
了覺狀若未見又道“但是賭注卻是,輸了一方必須自盡。”
眾人聽了心中一驚,方管事更是一聲驚呼,問道“難道這天竺僧人與這淩布衣有仇?”
了覺卻也不答接著道“那淩布衣卻也點頭應允,二人劃好線後各自站定,一盞茶功夫後天竺僧人遂先動手,一拳將淩布衣逼退一丈,接著淩布衣亦出招回擊,也將那僧人逼退,二人又回到原位”
“二人又互換兩招後,淩布衣略是贏了有半丈之位,待到最後一招時,那僧人與淩布衣同時出招,那時觀看之人但覺山崩地裂之勢,那二人身周二十餘丈內地麵震動,草皮、碎石紛飛”
了覺大師似是親身經曆般道“待塵土飛落,眾人望去,卻見二人皆退出了三丈線外。若是按離線的遠近來分,應是淩布衣贏了半步,但當初隻言岀線即輸,二人都已出線,故也無法斷勝負。”
“眾人皆認為爭鬥還會繼續,卻聞得那天竺僧人道:好個武林第一、好個淩布衣,竟能擋下老僧百劫拳,哈哈大笑後卻是縱身而去,那淩布衣在原地一動不動,作閉目調息之狀,約半盞茶後竟也縱落山峰而去”
眾人皆凝神傾聽不敢打斷了覺言語,了覺大師將茶碗端起啜了一口,又道“從此一戰後,江湖上再也未曾見過那僧人與淩布衣身影,過了五年後,那僧人卻來到大明寺掛單,始知其法號波羅提,智如住持見他到來後,心中大驚”
見眾人臉有不解之狀,了覺微微一笑,又道“智如住持之所以大驚,卻是因為這波羅提僧人境界卻是落到了明竅境山巔境”
這個眾人聽了卻是大為吃驚,華千行問道“這是為何?抱丹之境倒有跌境之說,到了金身、元嬰之境何以也會跌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