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言曰:隨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

隨侯珠和卞和璧是天下齊名的春秋二寶,可謂價值連城。

關於這卞和之璧,史書上則記載了一段傳奇的來曆: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偶得一塊璞玉,他先後獻給楚厲王和楚武王,可二王卻皆不識玉,認為卞和用普通的石頭愚弄自己,就下令砍斷卞和的左足和右足。

至文王時,卞和抱著璞玉哭於荊山之下,整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盡後竟泣出了鮮血。楚文王得知後,使人剖開璞玉,果真得到一塊無瑕美玉,遂名之謂「和氏璧」,亦稱作「卞和之玉」。

隨侯之珠、卞和之玉,乃天授之寶,故爭霸者必爭之。

彼時禮崩樂壞,瓦釜雷鳴,周室衰微,諸侯爭雄問鼎。奪寶紛爭不斷,天下狼煙四起。

隻是任你王侯將相,抑或白丁俗客,最後也不過是化為一抔黃土,以及史書上那一行“多事之時,大爭之世”的蒼白形容。

時至今日,至寶隨侯珠失傳已久,無人曉其蹤跡。而和氏璧陰差陽錯下又回了卞和山,由卞和山上的聖人世代守護。

卞和山抱玉而生輝,孕育出可破生死、定乾坤的卞山聖道。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卞和之璧一分為二,裂變為陽玉和陰玉兩個部分,二玉有靈,每一代都會選擇受它們認可的傳承之人,這二人也有習得聖道真傳的機會。而陰陽相濟,這二人分別受陰陽之玉的庇護,也可結璧合之緣。

仰觀遠眺卞和山,隻見層巒疊翠,直入雲霄。

山上遍布禁製,煙光凝紫,祥瑞之氣籠罩下,等閑妖邪不敢靠近。

此地唯有一條上山之路,由九千九百九十九級漢白玉石階鋪就,折繞山巒,令人望而生畏。

卞和山的聖道揚名天下,世人皆好奇它破生死、定乾坤的威名,可誰也沒有真正見過這是何等的威力。故有的人認為不過是些故弄玄虛之謬傳,對此嗤之以鼻;可更多的是孜孜不倦的世人,涉水登山,肘行膝步,以求卞山聖道。

隻是古往今來,能夠上山的有緣人寥寥無幾,尋常人也看不到山中飛閣流丹,下臨無地的壯闊之景,也不會知道卞和山上其實有一座學堂,專門用來培養那些得到機緣的毓秀之才。

卞和山頂處站了一對仙風道骨的男女。

“我晝觀天象,見太白現於午,為「經天」之象。”

說話的中年男子名叫槐風從,是卞和山這一代被陽玉選定的聖人,他著一身白衣,根骨清明,衣袂飄飄,不似俗塵中人。

他歎了一口氣,又沉沉說道:“《荊州占》裏曾記載,太白晝見於午,陰國兵強,陽國不利,天下亂紀,改政易王……此乃不祥之兆啊。”

此時一位與他年齡相仿的女子上前扶住了他的肩,安撫道:

“天下大勢,分合旋替,此乃天道所在。我們卞和之人隻需要聽從上天的指示,不讓一切偏離正確的軌道就行了,風從也不必太過憂勞。”

女子名叫花時秋,是這一代陰玉選定的聖人。

她與槐風從兩人自小相識,一同求道於卞和山,二者也都與卞和之玉結下機緣,遂依照玉意結為伴侶,一同守護這卞和之山,觀王朝之變,守天下之序。

槐風從輕輕握住了花時秋的手,抬頭歎息道:“我曾見千乘之覆,萬乘之滅,旁觀貴人變奴仆,國君成蟻鼠……可我又何嚐不知此乃春秋代序之命數,我隻是憐惜,又是一方生靈塗炭罷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活世間,不過若存若亡,若覺若夢。

他和妻子已經漸漸老去,也需要為陰玉和陽玉挑選新的繼承人,迎接後世的風雲變幻。

那條漢白玉鋪成的石階,不知會有多少有緣者能夠到達頂峰,也不知若幹年後,卞和山上又會有怎樣的濟世之才。

……

與此同時,卞和山腰。

九千九百九十九級漢白玉階,就像一條白色的鎖鏈,緊緊箍住卞和山,將不誠之人牢牢鎖在聖道之外。

一個瘦骨嶙峋的婦人卻一步一叩首,足足堅持到了山腰的路程。

她身披粗布,形容枯槁,四肢如同枯木般凸顯在寬大的粗布衣袍裏。她似乎害有絕症,咳血不止,仔細一看,她背上還背了個尚在繈褓中的女嬰,這讓她的行動更為吃力,她走得搖搖欲墜,卻還要強撐著叩首,幾次都差點跌下山崖。

她的跪拜那麼虔誠,那麼堅定,像是用生命在為女嬰開辟一條道路。

那些人跡罕至的白玉石階上,每一階都留下了她的鮮血,斑斑點點,分不清是她咳出的血還是她額頭磕破的血,像是素絹的扇麵上用紅墨點染的朵朵桃花,而桃花扇底,縱使是萬丈深淵——

她也一步一步毅然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