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第一章(1 / 2)

大啟372年,時運不濟,天災頻發。

春夏交替之際,南方多個地區接連出現大降雨天氣,暴雨連下數日,河水水位高漲,河壩決堤,淹沒村莊良田無數,受災人口急劇增加。

災民湧入北省,為隱瞞災情程度,北省官員將災民拒於城門之外,更謊稱其為好吃懶做的乞丐流氓。

紙是包不住火的,災民越來越多,事情終於捅到了金鑾殿之上。

當今聖上得知消息,頓時勃然大怒,恨不能將涉事人員全部抄家滅族!

然,涉事官員多為南方官員,南方官員的勢力本就盤根錯節,更與許多朝中重臣相互勾連。法不責眾,且恐牽一發而動全身,當今聖上雖有心肅清朝野,此時卻並非最佳時機。

當務之急,賑災濟民,此事容不得半刻拖延耽誤。

當今聖上下令斥責犯事人員,派遣欽差大臣前往南方主持賑災事宜,後又廣施恩德,給南方諸官員一個戴罪立功將功贖罪的機會,讓他們全力協助欽差,力爭早日排除險情、安定百姓。

當今聖上即位不過十三年,前幾年北方遊牧民族聯合西州諸小國,不斷侵擾大啟國西北邊境,此次戰爭一打便曆經三年,才終於將北方遊牧民族趕回老家。

這些年為了讓百姓和國家都能修生養息,當今聖上勵精圖治、廣施仁政,終於讓大啟百姓過上了幾年平靜的安穩日子,國庫也漸漸富裕起來。

然,居安不思危,大難恐降至。

當今聖上已經年近半百,諸皇子多數已長大成人,為了爭奪皇位,諸皇子明爭暗鬥、拉幫結派,幾乎大半官員被卷入儲位之爭。整個朝堂內外暗潮湧動,百官內鬥不止,鮮少有真正心係百姓、災情的清廉正直之輩。

地方上的官員,更是像蛀蟲般的忍不住蠢蠢欲動,中飽私囊、貪汙受賄,屢禁不止。更有甚者,仗著天高皇帝遠,在地方上當起了“土皇帝”,壓榨一方百姓,一心巴結上司。

有些地方,百姓隻知縣令不識君,狀告無門有口難言,民不聊生。

為官者汲汲營營、官官相護;為君者,居高堂,有勤政為民之心,卻被奸臣遮掩耳目,政令不達。

這次天災爆發,讓當今聖上感到惶恐。每日早朝,站立在金鑾殿下方的官員數百人,卻無一人為百姓請命……他信任的忠臣良將,是否也早已與他離心,忘了當初的心願?

禦書房內,西北大將軍宋珩一臉愧疚的雙膝跪地,沉聲請罪:“稟皇上,臣有罪!”

“你何罪之有?”當今聖上眯眼看著跪於眼前的人,這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大將軍,深得他信任,更是把三分之一的軍權托付與他。

“臣有不查之罪!南方洪澇成災,百姓流離失所,我竟不曾察覺。”宋珩是真的愧疚,他既愧對皇上的提拔之恩,又愧對於這一身官服。

這段時間他的老母親病重,他告假在家侍疾,也不是沒出過家門,卻真的沒怎麼關心過百姓。他甚至在街上聽過一兩句閑言碎語,說是南方災情嚴重,可他卻一時大意,不曾派人細查。

當今聖上沉默半響,終是開口道:“這事豈是你之過錯,你的職責本就是帶兵打仗,平日練練兵也就是了,哪裏會整日琢磨這些。”

宋珩一時間摸不清聖上的心思,卻還是道出了他來到這裏的意圖:“臣多謝皇上不追究臣之過錯,但是,臣懇請皇上下令將涉事官員一起關押,治以重罪!此次災情,雖是天災,但若及時采取救助措施,也不至於數十萬災民背井離鄉。”

宋珩知道聖上的顧慮,但他不認同聖上姑息養奸的處理方式。在他看來,這種事情一旦輕饒,開了這個口子,就再也不好收場了。

“你且回去照看你的老母親吧,老夫人年歲已大,趁著現在多敬敬孝心。此事朕自有打算,內閣大臣還在外麵後者,朕先見見他們。”聖上擺擺手,讓宋珩先回去。

宋珩想再勸說幾句,卻不好違抗聖令,隻能先行回家,打算明日再來。

……

宋錦玉今年才十歲,父慈母愛,家庭和睦,上麵還有兩個對她疼愛至極的一母同胞的親哥哥,可以說每天都過的無憂無慮。

隻是,最近發生的事情有些多,她過的有些不如以往那般如意了。

她的祖母生病臥床兩月有餘,時而昏迷糊塗,時而清醒。母親為了照顧祖母和家裏忙得沒有時間關心宋錦玉,父親也因為祖母的病心情不愉。

她大哥今年已經十八,已經定了親事,正準備下場考取功名,再將嫂子迎娶進門。這段時間大哥不僅要溫習功課,每日去看望祖母、陪祖母聊聊天,還要偶爾抽出時間給未來嫂子送些禮品,培養培養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