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輕柔的風傳送著溫柔喃語,何梓民輕輕撫摸著沈萱宜的發梢,堅定地說:
“會的。我爭取到了到這裏來就讀研究生的資格。”
“真的?那太好了。你累了吧?如果不累,我們環湖一周,到廣雅塔頂飽覽我們大學的風光?”
“環湖一周就環湖一周!走,我正好想去考究一番!”何梓民隨即站起,拉著沈萱宜在金色湖畔歡笑。靜雅的湖岸莊嚴地聆聽。滄桑的廣雅塔本就是一座水塔,提供用水用的。現在正矗立在那裏向他們凝望期盼呢。
此“塔”位於不名湖東南小丘,它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不名湖畔,縱觀著風雲變幻,那緊鎖的塔門,就像這位老人緊閉的心扉,包含著人生的悠悠歲月……。令一般人想不到的是,這一座古塔式的水樓,正好與不名湖畔的風景相協調,成了京城大學別有的風景;成就了中國最高學府之一永恒的經典。水塔仿通州燃燈古塔而作,“塔級十三,中空,高三十七米,有螺旋梯通至塔頂,除基座外,俱鋼筋水泥而建,設計高妙。”言其視野開闊廣遠,遂稱“廣雅塔。”京城大學的多少教授學子都在他們充滿真情的文字中這樣寫道:“校有廣雅,塔有精魂”。而這種精魂正是京城大學的“廣”和京城大學的“雅”。真是造化之功,能把生存現實需求化作超然的美趣,美好命名,難道不一種哲思理趣?“塔光湖影,這應該校園最有代表性、最醒目的一景!”
何梓民一路奔跑一邊對沈萱宜感慨,“廣雅塔雄健挺拔,含蘊著自強不息的陽剛之氣,不名湖柔波蕩漾,包藏著厚德載物的陰柔之美。塔和湖,一縱一橫,一剛一柔,一凸一凹,一陽一陰,一偉岸、一纖秀,一沉穩凝重、一歡快空靈。”
“我們教授說,塔象征著思想自由,卓爾不群,特立獨行,敢於創新,科學求真;湖隱喻了兼容並包,虛懷若穀,整合精深,和而不同,民主多元。二者剛柔相濟,珠聯璧合,相映生輝,缺一不可。”沈萱宜氣喘籲籲地接話。
不知不覺來到廣雅塔底,抬眼一望,此塔並不高。他們一級一級攀越,登上塔頂。放眼望去,天邊似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浩渺。但卻又不僅如此。何梓民此時有一種被選擇的莊嚴:“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高邁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心憂天下,繼往開來”的曆史使命感交融在胸中。何梓民和沈萱宜緊緊偎依著,靠近欄杆遠眺。此時的校園又是別一番景致:不名湖畔楊柳依依,曲徑通幽,此時更是亦真亦幻,像一塊聖地,遠離浮華和喧囂,寧靜悠遠,淡泊恬靜。南挽靜謐的臨湖軒、肅穆的斯諾墓,遠望巍巍圖書館,北臨整齊精致的“德才均備體健全”齋和乾隆石屏風,西望氣宇軒昂的辦公樓和滄桑厚重的西校門,真可謂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地麵上人影曈曈,王立明會在其中嗎?他想。
但是何梓民還是有一種“舍我其誰”的衝動,抑製不住豪情吟誦: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本故事純屬虛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