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章法家代表人物及法家道路大盤點!(1 / 3)

戰國至秦時期,法家理論得以全麵實踐。秦朝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麵,成為華夏曆史上第一個以華夏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國家。

首創了皇帝製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製,以及郡縣製,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製度,強力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奠定華夏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

從出土文獻資料看,在漢初標榜黃老“無為”政治的另一麵,又體現出對秦代法製的繼承。

漢武帝時代儒學地位空前上升,但是法家理論依然發揮著一定的影響。漢宣帝所謂“本以霸王道雜之”,就反映了這樣的影響。

東漢末年,隨著士人群體意識的自覺以及曹操父子政治方略的轉變,儒家失去了正統地位。玄學在魏晉200多年中一度取代儒家占據正統地位。

法家學說的文化地位在一定意義上又得以重新上升。史載曹操“攬申、商之法術”,受先秦法家思想影響很大,不官不功之臣,不賞不戰之士。

南北朝時期統一北方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政治上推崇法家。博士公孫表獻上《韓非子》一書,勸他用法製管理臣下。他對韓非的集權思想非常讚賞。

隋唐時期法家繼續發展,唐朝的科舉中也設有法家科目。

宋朝時期儒家全麵上位。在後來的曆史中,偏好法家理念治國的人還有諸葛亮、隋煬帝楊廣、王安石、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張居正、清聖祖玄燁、清世宗胤禛等。

但大部份獲得好評的帝王都是兼擅采用法儒二家理念治國者,如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等。

可見法家的脈搏仍然存在,法家在許多重要曆史時刻都頑強地表現了自己,如諸葛亮治蜀、永貞革新、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時期。使曆史一次次向前邁進。

說起法家,那便繞不開幾位代表人物——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春秋時期政治人物。

被稱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漢族,潁上人,周穆王的後代。

是華夏古代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濟學家、改革家,被譽為“聖人之師”和“華夏文明的保護者”。

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失敗,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成為齊國上卿,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

管仲在任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重視商業,並因開創國營娼妓製度而曾被華夏服務業供奉為保護神。

李悝,PY人。嬴姓李氏,名悝,一作克,戰國初期魏國人。

約生於周定王五十四年,卒於周安王七年,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

在魏文侯時任丞相,主持變法。

司馬遷說:“魏用李悝盡地力,為強君。”

班固稱李悝“富國強兵”。

李悝變法在魏國走上富強之路過程曾做出很大貢獻,是華夏變法之始,隨後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都在發展著李悝的變法實踐,在華夏曆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慎到,趙國人,早年曾“學黃老道德之術”,後來成為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對於法家思想在齊國的傳播做出了貢獻。

《史記》說他有《十二論》,《漢書·藝文誌》的法家類著錄了《慎子》四十二篇。後來很多都失傳了,《慎子》現存有《威德》、《因循》、《民雜》、《德立》、《君人》五篇,《群書治要》裏有《知忠》、《君臣》兩篇,清朝時,錢熙祚合編為七篇,刻入《守山閣叢書》。此外,還有佚文數十條。

申不害亦稱申子,鄭韓時期人物人。戰國時期法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思想家。以“術”著稱,著有《申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的代表人物。

韓國滅掉鄭國後,韓昭侯重用他為丞相,在韓國主持改革,他在韓為相19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韓國君主專製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製,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十五年間便使韓國強盛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