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白棟挖下的‘大坑’ 上】(1 / 2)

如今的越國還不是後世那個遍布漂亮妹紙,處處小橋流水,動不動就才子紮堆兒的如詩江南;後世溫文爾雅的南方人如今還被視為南蠻,從會稽城東出三百裏,日後的杭州灣中每日都有新增的屍體,血紅色的江水和海水中,不但有恐怖的豬婆龍(鱷魚)蟄伏,還有吃人的海魚,它們經常會發生戰鬥,為得就是搶奪一具具越人的屍體。

無顓在鳳鳴書院中開心地做學子,越國人卻在漫無目的地發動著一場場爭戰,有歸未大夫這樣為了國家大業、民族興亡的,也有如寺區家這樣仗著兵勢強盛,不問理由就會發動戰爭的,分裂成一個個軍事、政治集團的卿大夫們在上演一場人肉的盛筵,個個都殺紅了眼,有利益也戰、無利益也戰,原因可能就是看對方不順眼而已。

初到越國時,趙良很是無奈,原本以為得到白棟看重,孟西白等老世族被解決後,這位白左更多半就會讓自己回到老秦,在這場變法強國的大業中一舒胸臆,不負平生所學,這才不枉做了一回大丈夫。不想先是被派到齊國協助徐公,然後又被徐公派來了越國,主持開辟鹽場收售海鹽,如今鹽場從一個到三個,規模越來越大,收售的成鹽越來越多,錢也越賠越多,他都替白棟和徐公心疼。做生意自然是有賠有賺,這個道理他懂,可就沒見過以賠錢為目的的,這是要瘋啊?

春日的越國氣候溫澤,就是有些潮濕,尤其是這種潮濕的空氣中還帶了一種鹹臭鹹臭的鹽味兒,更讓曾為涇南名士的趙良很不舒服。坐在鹽場邊的‘精舍’中,為自己倒上一碗從齊地帶來的溫淳齊酒,一口悶到胃裏,長長吐出一口氣,才算勉強衝淡了一些空氣中的鹽臭味,讓自己略微舒服了一些。

趙良做事從不怕苦,否則就不會走遍涇水寫出自己的治水方略了,他怕得是不明白。所以聰明人都是如他一樣,做事可以,卻必須要知道目的何在,後世在越國領地內就出了一個天馬行空般的高明人物,率領他的十八羅漢打造網商帝國、成就華夏首富。人家成功就是成功在了從一開始便定下明確的目標,讓跟隨他的人能夠看到夢想,哪怕經曆無數困難和挫折也不會有絲毫動搖,趙良鬱悶就鬱悶在什麼都不明白,感覺自己每天都在做一件特傻的事情。

回想初到齊國時,徐公對他極為重用,先是讓他參與建設徐氏商社的各處鹽貿據點,而後又讓他去徐家鹽場學習。趙良曾為此大喜過望,以為白子是看到了老秦鹽業不興,有意讓他學習齊國人的治鹽之法,日後為老秦建功呢......可老秦並不靠近海邊,難道白子是要聯合齊國和徐公,經手鹽業貿易?如此倒也能解決老秦‘鹽荒’的問題,功在千秋萬世!

在內陸鹽海沒有得到普及開發前,擁有天下第一等黃色土的關中地區什麼都好,就是缺鹽吃,這個問題到了唐宋時期都無法得到根本解決。趙良是個真正學以致用的人才,曾經踏遍涇渭兩岸,見識過民間疾苦,他對白棟和秦越人提倡的‘晚育’政策是極為支持的,認為此舉可以在二十年內有效增加秦國人口,同時也認為解決了吃鹽問題,秦人絕對可以延長壽命五到十年!

因為在秦國除了貴族階層,普通黎民一年下來也吃不到多少鹽,這不但極大影響了勞動效率、同時也讓秦人過早夭折。他在《治水論》中就曾經提到,水禍猖獗為老秦一害,當可治之,鹽之不供卻為老秦常害,甚至比水患更烈,唯有豐富商業,令老秦富強,老秦產不出鹽,就從燕國齊國大量購買,若能令國人皆足鹽,無需三載,則秦人壯碩、秦軍無敵!

徐公在齊國就有兩個大鹽場,先後讓他參與建設的各處鹽貿據點更是在半年內就增至了數十個,其中有一半還是設在趙地。趙國不是產鹽地,卻位於山東諸國的中間位置,又因為國力強盛,比地理位置更好的魯國更合適建立鹽貿據點,隻是趙良感覺這鹽貿據點建立的有些過多了,似乎毫無必要。

所謂鹽貿據點,不過就是商家從燕齊等產鹽國收購了鹽,然後通過這些據點轉賣出去,既滿足了天下之用,更解決了國與國間的諸般矛盾;比如齊國官方控製下的鹽場也會先轉於鹽商的私營據點,然後才售賣各國,就算齊國與楚國、魏國交兵,也不妨礙這些敵國從鹽貿據點購買己國的鹽。這算是徹底的鹽業私賣製度,更為符合齊燕等國的鹽業買賣法令。

之所以在齊燕會有這樣的法令,是因為這兩個國家對鹽業依賴極大,燕國還還好些,齊國之富,根本就在鹽業,這個時代今天打明天和,總不能因為撕破了臉就耽誤了賺錢,因此才誕生出國家為仇商人卻還是好朋友的結果,徐公這類商業巨子也因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