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小人書我們就不的看看他的發展曆程了.我國最早的小人書的出現是近代石印技術傳入的結果。據記載石印技術最早進入中國是同治十三年也就是1874年當時傳入上海土山灣印書館。1876年點石齋印書館成立,最早使用照相石印技術印書,到1884年出版《點石齋畫報》更加獨領風騷。據有關史料記載:“光緒末年到辛亥革命前後……文海書局、文益書局開創了圖畫為主,輔以圖案的連環畫形式的石印小人書多種。”“1899年出版朱芝軒編繪的有200多幅圖畫的《三國誌》”,到清同治末年,上海出版業便盛行起繡像繪畫,由此開創石印連環畫的先河。
自光緒年間《玉姣龍全傳》(1892年)、《金台全傳》(1895年)出版後,上海許多書局紛紛仿效,如源記書局《說唐征西全傳》、文宜書局《施公案》、上海書局《荊釵奇緣》、申江書局《七劍十三俠》等等。光緒25年(1899)文益書局石印的《三國誌圖》收入繪畫二百餘幅,規模之大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卷首繡像。雖然它們還隻是繡像圖書,但已經完成了到“回回畫”或“回回圖”的轉變——成為中國“小人書”的前身。
最早期的小人書有兩種,都是清末的。一是1892年2月創刊的文學刊物《海上奇書》的同名章回小說改編的《海上花列傳》作者是創辦人韓子雲,二是出版於光緒甲午年(1894年)的《增廣名花月影大觀》。這套《增廣名花月影大觀》。全書分為上下兩冊,長160毫米寬130毫米,具有小本、線裝、宣紙和石印四個特點,上手一看就是典型的小人書。不過它還有另外一個用途和特色,恐怕是空前絕後絕無僅有:這套書還是當年上海的“商女介紹”、“青樓指南”,可稱之為“青樓小人書”。這書的圖畫都是描寫商女的人物生活畫,每頁一幅共103頁。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24幅畫,每幅畫介紹多則6人,少則一人,共252人都是滬上名花。每幅畫上還有題名,春季的首幅為“慶賀元辰”,秋季的首幅是“扇撲流螢”,表現生活情景的有:“西洋大餐”、“夜觀戲劇”、“調協宮商”、“龍華進香”、“靜安觀泉”、“七夕乞巧”等等。
進入八十年代中期後,中國小人書的創作和出版卻令人遺憾地陷進了低穀。為了推動和振興中國連環畫出版事業,一些熱心小人書的人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們甚至精心策劃將一些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中國經典小人書,製作成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品圖書。
1999年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采用幾乎半個世紀不用了的石印宣紙線裝,推出了2000部特藏本連環畫《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和《水滸傳》,以“中國經典珍藏係列”編號複製,用特10開本盒裝。首部《三國演義》還邀請原作畫家配畫題詩,簽名鈐印。在二十世紀末為世界人類留下了一份足供賞鑒的文化遺產。
同樣遺憾的是,盡管一些人這樣努力,但是可以預見:在市場經濟和多元文化之下,無論如何都不可能使小人書的出版再現昔日的輝煌。中國小人書的輝煌已經成為過去,甚至是不可能重現的過去!決定的因素,已經不是政治,而是經濟是市場或者是文化。直到2000年後舊小人書有限的資源造就成一片收藏天地並且持續地火熱了下去.。
如果現在就收藏一批小人書留著,那等到2000年以後得能賣多少錢?楊誌明心中激動的想到。
“老爸!”楊誌明大聲喊道。
“臭小子,叫那麼大聲幹什麼,還怕別人不知道你是我兒子麼?”楊建國瞪了他一眼說道。
“老爸,吃過飯我忙去郵局。”楊誌明說道。
“去郵局?幹什麼?你又寄信?”楊建國疑惑道。
“不,這次我們去買東西。”楊誌明一臉神秘的說道。
楊建國無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