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腦海裏一直都有個念頭,那就是自己腦子裏的這個電腦應該不單單隻是自己那個筆記本,應該還有其他的功能,但是具體有什麼功能卻又一無所知。
想不通就想不通吧,順其自然吧!
將這些想法甩掉之後,楊誌明便開始規劃起自己的人生來,首先他要湊夠去上海的,還要湊夠買股票的錢。
雖然賣歌能賺不少錢,但是這筆錢並不足以讓他去股市大賺一筆。
所以,楊誌明最初的想法便是利用賣歌賺的錢從銀行中貸款一筆錢出來。
楊誌明知道,對於私營經濟來說,1988年是真正取得合法地位的重要一年,當年4月12日,在第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新憲法中增加了對私營經濟的確立。
憲法中這樣寫的: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
這是1956華夏實現社會主義改造、消滅私營經濟後,首次以憲法的形式確立私營經濟的地位。
楊誌明正是準備在賣歌賺了錢之後說服父親自己家也向銀行貸款。
楊誌明可是清楚地記得,1990年的銀行可是有貸款任務的。那時候貸款非但沒有抵押,還沒有利息,銀行的信貸員,都求著你貸款。
而這樣的好事,是21世紀不可能會有的!
利息就別提了,你就是求著銀行貸款,再抵押了房子,都未必能貸出款來!
“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焰燃燒了我……”在1988年年初的春節聯歡晚會上,寶島歌星費翔演唱了一首《冬天裏的一把火》,而這把火將當年的華夏物價燒到了狂熱狀態。根據國家物價局《華夏物價年鑒》記載:“1988年是我國自1950年以來物價上漲幅度明顯加劇的一年。計算全年零售物價總指數比去年上升18.5%,這個上升幅度又是在持續三年物價累計上漲23.7%的基礎之上的。”
當年十月,中央開始調整策略,提出了“宏觀調控,治理整頓”的方針。1988年的“物價闖關”引起了物價飛漲、通貨膨脹,被視為自1978年改革開放後最大的一次經濟失控。這也讓在通貨膨脹中利益受損的人們開始產生一種心理失衡,認為改革造成了社會不公、好處都被“官倒”占去了。
轉瞬之間,華夏經濟從熱氣騰騰的1988年進入到寒冷肅殺的1989年。這一年,對華夏來說是一個政治緊張、經濟疲軟的年份。通貨膨脹、官員腐敗、民工熱潮等諸多難題都在這一年加速發酵。因為蘇聯和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政局的持續惡化,再加上國內發生的政治風波,以及野草般瘋長的私營經濟,讓一些人開始擔心:這些會不會讓社會主義華夏“變色”?此種擔憂最終導致華夏經濟出現了“倒春寒”現象。
在這股“倒春寒”中,貪官入獄,李書福、王廷江、蔣錫培等被“嚇壞”的私營企業家,紛紛把自己的企業送給當地政府,以求退財消災;而在民營經濟發達的粵東、閩建等省,則出現了企業家攜款外逃的現象。
發生這樣的事情,可是嚇壞了一批又一批有著創業想法的人,而正是這樣一件事情,讓華夏的私營經濟陷入了蕭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