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序章(1 / 2)

晚上9點,1號線的車廂內依舊人滿為患,雖然此時早已過了高峰期。一般地鐵上什麼時間段人最多?根據徐至夏的經驗,大約是早上7點到9點,亦或者晚上5點到7點之間。

上海如此,全中國的其他城市也大抵如此。畢竟,在哪裏的上班族也都沒什麼區別。

但不隻是早晚高峰,徐至夏就沒見過上海地鐵有什麼人特別少的時刻。記得八年前,也就是2013年初來上海,徐至夏的內心便深深感慨,上海真是一座隨時隨地都有著洶湧人潮的“大城市”嗬!

盡管徐至夏的家鄉南城,與上海相距並不遙遠,但直到考上大學,她才第一次出省,第一次見到小時候電視裏經常看見的大都市模樣。孩子去外地讀書,父母總是不放心的。當時徐至夏爸爸特地請假,送她到上海。剛從上海火車站出來的時候,連她爸爸這樣一向精於找路和方向感極強的人,都被擁擠的人群帶的暈暈乎乎,差點找不到南北。

那個時候,南城還沒有地鐵,而上海就已經擁有了十幾條地鐵線路。三四年前南城終於開始地鐵規劃動工,南城開始到處盡是藍色的施工圍欄,不少道路被挖得慘不忍睹,甚至空氣中常常一片灰蒙蒙之態。但直到目前為止,南城地鐵還沒有通車。

“建好就好了……建好就好了……”可能每個南城人心裏都是這麼自我安慰並期待著的吧。

所以徐至夏也是在上海,才第一次體驗了地鐵。那時的她剛進入大學,和許許多多剛踏入大學的新生一樣,對未知的一切都充滿著熱切的好奇。她和自己的室友準備通過地鐵探索上海,目的地當然是所有人來到上海的第一站“外灘”。為了不至於丟人,她甚至提前百度了“地鐵攻略”。

但走進地鐵站,徐至夏和室友兩人還是被各種指示標識迷花了眼。所幸年輕人眼疾手快,而且事先有所準備,所以兩個人目的明確地先去工作台找工作人員各辦了一張地鐵卡。兩個人很清楚,往後的日子裏,他們可能要無數次地與地鐵打交道,有了卡每次乘坐直接刷卡方便多了。當然,後來有了手機掃碼就更方便了。

兩人辦完卡後開始安檢。“地鐵也要安檢,有點麻煩……但果然是大城市”,徐至夏心想。她學著前麵人的樣子,把包規矩地放在傳送帶上。當時的她,所有的行為中都帶著些許小心翼翼。

這種小心來源於對新鮮事物的陌生感,也來源於從一座三線小城到超級大都市的自卑感。

但現在,徐至夏已經可以很自如地在上海地鐵中穿行,她也變得不那麼“規矩”。很多時候,尤其現在已然到了有些寒冷的11月份,冬天身上衣服開始變得厚重,再加上圍巾等額外物品,如果每次還要把包拿下過傳送帶然後再背上,這真是一種“負擔”。所以她很多時候是直接把隨身的背包拉鏈打開,讓安檢人員看一眼便是。

安檢員對於這種情況早就見怪不怪了,他們會照例固定流程地完成“看一眼”的動作。但這一眼裏,到底看到了什麼,起了什麼作用?難說。

當然,徐至夏的這種“自如”主要來源於乘坐地鐵次數的累積。陌生感在消失,但自卑感呢?可能自卑不是那麼容易消弭的一件事。

在上海的八年中,地鐵已經成為徐至夏出門的首選,便捷、實惠,還冬暖夏涼。也正是這些優點,讓它成為了這座繁華都市中很多人的選擇。

這八年中,徐至夏坐過許許多多不同的地鐵線路。上海的每條地鐵線路都有其標識色,比如2號線是綠色,3號線是黃色,8號線是藍色等等。顏色的不同,可以讓複雜的地鐵軌交圖變得清晰易懂。相應的地鐵沿線站點,也往往以同顏色元素進行裝飾。

而現在徐至夏每天坐的最多的便是1號線。這條線路以紅色作為標識色,但很奇怪,車廂內的座椅卻是綠色,一種讓人不太舒服的深草綠色。可是,這種紅與綠卻形成了詭異的和諧。

就像此時此刻的車廂內,也是一種安靜與喧囂的詭異的和諧。

車輛在運行過程中,時而會有因軌道摩擦所帶來的巨大噪音。還有車廂連接處,因車身活動所產生的“哐啷啷”的聲音。以及廣播裏不時播報的聲音……所有這些,是喧囂所在。

但車廂裏的人們都很安靜。晚上9點左右的1號線內,人多但不至於擁擠,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落腳處。有些人能夠機緣巧合有那麼一個座位,或者是在座上閉目養神,或者是安心刷著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