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懂事的陳青兒(1 / 1)

適時乃文帝登基後建和四年,春,天朗氣清,微風和煦,大雪消融,京城外的農田地裏,有成片成片的金燦燦的油菜花,還有綠油油的農作物新芽,勞作的人們在田埂上來回穿梭,好一副生機勃勃,萬物複蘇的模樣。

文帝乃是開國太-祖武帝後的第二位皇帝。都說守業更比創業難,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太-祖武帝自五國亂世後建立大秦朝,統一齊魏燕楚韓五國政權,結束了長達十年的五國之亂,統一中原大陸,方才息了戰火,百姓也才有了太平日子,漸漸安居樂業,農業、商業都慢慢修正恢複起來。大秦朝武帝建業十年,國家的農業經濟才回到戰前水平。武帝於建業十二年,武帝駕崩,享年五十九歲,由其次子秦昊繼位,改國號建和,稱文帝,意喻國家昌盛和平。所以,文帝便是名副其實的守成之君。文帝即位後,大力推行科舉製度,重農業,廢徭役,更難得的是文帝還注重商業的發展,降低了商人的賦稅。所以至建和四年,文帝的一係列政策初見成效,才有了這樣欣欣向榮的一片生機盎然。

然而這些自由上位者去頭疼思考,對於老百姓來說,隻要吃得飽飯,穿的暖衣,有結實的房屋可以避風躲雨,家長裏短的就是一輩子了。

“青兒啊,又在洗衣裳呢,你這閨女可真懂事。”王家嬸子特有的大嗓門打斷了陳青兒的心思,看著小溪對麵一個有一婦女,用青白色碎花頭巾包了頭發,臉色有些發黃,身材在女子間可算高大,一臉笑吟吟地走過來。

王家嬸子的家就在陳青兒的家後邊,是她的鄰居,平日裏有什麼事兒都互相幫襯著,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所以兩家大人的關係都是極要好的,陳青兒也就叫王家媳婦一生嬸子。

“嬸子,您這是家去啊。”陳青兒也脆生生地應一聲。

“是咧,你王叔他們一會兒就下田回來了,我得回去先把這飯菜整好了。”王家嬸子大聲說道。跨過小溪,往家去了。

“誒,王嫂子,你和誰說話呢?”王家嬸子走得離家近了,一個身材偏胖,個子有些矮的婦女也扛著鋤頭回家的樣子,見著王嬸子經過,又聽到王家嬸子剛才的大嗓門,故此問道。

“嗨,鄭嫂子,我是看著青兒那丫頭又在洗衣服呢,便打聲招呼。你這也是家去啊。”王家嬸子爽快地回道。

“哦,是青兒那丫頭啊,真是懂事啊,不像我家的丫頭,都十歲了,還沒有青兒一半懂事。”鄭家嬸子感慨道。

“可不是,這都是被逼無奈啊!”王家嬸子一副同情的樣子,搖了搖頭,自古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是無奈。

鄭家嬸子聽了王家嬸子的話,壓低聲音道,“怎麼,陳大業的傷還沒有起色?”

陳大業便是陳青兒的爹,在他們鎮子外的碼頭上做長工,幹的是力氣活,幫東家搬運貨物,上船卸船,每天也可得二十個大子兒。於整日裏在田地裏翻土刨食的人家來說,也算是能將日子混過得更好一些,加上何秀娘就是陳青兒的娘也時常做些女紅來賣,一家子靠著分家是得的幾畝田地的租子也將日子過的和和美美,陳青兒一家子也不用下地勞作,這樣的家境對於農家人來說可算的上是小康之家,也有不少日子過的差的人眼紅羨慕的。

怎奈天不佑時。俗話說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陳大業於上個月初在碼頭上工的時候,碼頭碼貨的架子倒塌,將正從下邊搬貨的陳大業砸個正著,幾百斤的貨物落到陳大業的身上,又是從高處落下,陳大業當即就嘴角溢血,昏死了過去。好歹那個東家還算有良心,補償了五兩銀子做藥費,陳大業因就醫及時,好歹保住了一條命,可惜腿廢了一條,且又是被砸的內髒出血,內傷難治,至今,陳大業還起不來床。

陳大業這一倒,家裏的頂梁柱就沒有了,何秀娘平日裏又要照顧陳大業吃喝拉撒,又要照顧陳青兒的弟弟妹妹,還要緊出時間做些繡活換了錢來做藥費,其他的事兒隻得落到了陳青兒這個不到十歲的女兒頭上,洗衣做飯,拿藥煎藥等等,使得陳青兒一下子就從天真童趣變得這般懂事了。都是逼得。

王家嬸子向後看了看陳青兒的方向,目露憐憫道“可不是,到現在還起不來床呢,那條腿算事廢了,聽說這兩天那傷口又化膿了,真是雪上加霜”,王家嬸子歎了一口氣,搖了搖頭,他們這些外人看著都難受,更別說那一家子了,又該是怎樣的傷心難過。

“出了這事兒,陳家老宅那邊可來了人?”王家嬸子也是一臉同情,同時也好奇地問道。

“我瞧著是上月中旬來過一回,到現在倒沒見著了,哎,可見分了家也未必是好,連照應的人也沒有。”王家嬸子歎了一聲。

鄭家嬸子聽王家嬸子一說,也想起了幾年前陳家大房媳婦兒鬧分家的那事兒,當時傳的沸沸揚揚,整個鎮子上沒有人不知道的。“哎,那樣的事,也真的是荒唐至極了。不分家還能怎麼辦呢?”鄭家嫂子感歎道。

說話間兩人到了分叉路口,一個往左一個往右,相互告別了家去。別人家的事再同情可憐,那也是別人家的事,說得再多也沒用,他們這些鄉下人可不必大戶人家的夫人,有哪些個閑心坐下來細細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