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煥然一新的京師(3 / 3)

當時坊間給他的印象,隻有髒亂差,人群混亂,魚龍混雜,各種異臭不絕於鼻。

僅僅是靠近幾分,便就掩麵而走。

最後就是在內城區域,逛了一圈後,便就回了皇宮。

他沒想到,大兄平日裏,幾乎是忙於政務,也沒見怎麼對京師這些問題有過特殊的關注,然而現在的場麵,讓他可謂是極為震驚。

這等手段看似簡單,實則處理起來尤其複雜,而且牽扯到大量的精力,又沒什麼說太大的意義。

主要是這等可謂是下三濫的地方,自古以來,也沒有說誰要去治理的。

“大孫是怎麼想到把坊間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條。”行走中,朱元璋不由開口問道。

在蔣瓛和劉和的守護下,周邊行人雖多,但即便擠一下,也會和朱元璋等人保持距離。

身份的差距擺在那裏,誰也不想說衝撞了貴人老爺。

所以說話還算方便。

朱英沒有攬功的意思,隨口道:“商會的貨物,長期在坊市經銷,這裏麵對的,很多都是窮苦的百姓。”

“之前孫兒來過多次,對於這裏的環境,實則也有些難以接受。”

“幹淨和髒亂,其實是兩碼事,即便是沒幾個錢,也不一定要生活在髒亂的環境下。”

“孫兒聞上古先賢,即便是窮困潦倒,衣裳百補,亦是看上去整潔得體。”

“是以才想到,把京師一些平日裏,哪怕角落的地方,也給管轄到位。”

聽到這話,朱元璋不由陷入沉思。

他發現目前自己所看到的百姓,在精神麵貌上,有了很大的不同。

這是一種欣欣向榮的感覺,好像做什麼事情,都有了生氣。

年輕時候的朱元璋,可謂是走遍了大江南北,在他看到的百姓眼中,大多是麻木,漠然。

而今日之所見百姓,眼神中有著希冀,憧憬,這是對於美好生活的向往。

朱元璋是一個很懂得思考的人,有些事情,不需要別人來說,也很想到很多地方上去。

對於大明,朱元璋目前最大的心思,依舊是在穩定上。

北伐,征倭這些事情,隻是因為大孫才有的一個無可奈何的接受。

如何讓大明更加的穩定,繁榮,萬世昌盛,這是自大明開國過,一直在思索並實踐的事情。

作為一個出身貧窮,當過乞丐,和尚的皇帝。

對於基層的生活非常的了解。

用大道理來說,隻要百姓的生活穩定,文官不貪汙,武官不怕死,自然國家就會興盛起來。

大道理誰都懂,但是要真正的做到,可就很難了。

而今天,朱元璋在這小小坊間,看到了大孫的一些舉措。

這完全可以讓大明國祚更為綿長的舉措。

“這個法子,不僅僅要用在京師上麵,其餘各府城,亦是要如此。”

“咱也沒想到,大孫的學堂還能有這般用處,這些衙役,從各方麵來說,確實是很得體,符合咱們大明的形象。”

“外來使臣,商人,生活在如此的京師,想來對於咱們大明,當是會更加的崇敬。”

京師的坊間,並不缺少其他的外國商人。

大明是當今天下第一強國,這是毫無爭議的。

和前世的外商不同,在京師這邊,外商的身份,可不會說讓人高看一等,反而要更加的小心翼翼,遵循大明的規矩法度。

更別提這裏是京師,即便是坊間的百姓,也要比那些外商身份,要來得尊貴得多。

是以常常出現外商被欺辱的情況,是很常見的事情。

而朱元璋看到,路邊一個外商,臉上雖保持著謙卑的笑容,但先前的衙役,並沒有嗬斥辱罵的情況發生,而是用大明官話,認真的教導其應該要遵守的規矩。

外商顯得有些受寵若驚,躬著身子連連點頭。

在海禁打開的現在,還有群英商會每日大量貨物的吞吐,京師這邊,無疑已經成了全天下商人,心目中的聖地。

不管是怎樣的珍奇高昂的貨物,在這裏也會被人輕鬆買去。

而大量的工廠建設,也讓許多外國商人,能夠以極地的成本,購置許多大明商品回國傾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