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棡的話倒是沒錯,目前別的地方不說,至少在朝堂上的官員們看來,這跟著去海外藩國,與流放何異。
這一去,便就是一去不回,埋骨他鄉。
誰不想落葉歸根呢。
“放心吧。”朱英笑了笑。
“讀書人在這天下,還是很多的,而且並不是說沒有科舉入仕的,就一定差到哪裏去,朝堂上這麼多官員,又有幾人是真正科舉入仕的,這關鍵,還是要看個人。”
“或許科舉考不上,但在治理地方,教授學生,施以教化這塊,將會有不錯的能力。”
“對於三叔而言,拉人去藩國,那自然是多多益善,哪怕是群酸儒,也是非常不錯的,當地的土著交換過後,也是非要有用的勞力,人口才是關鍵。”
聽著大侄子的分析,朱棡有些似懂非懂的點點頭。
真要說懂沒懂,終究還是一頭霧水。
文化入侵這樣的手段,對於熱愛打仗的朱棡來說,還是有些難以理解的,不過知道大侄子會幫自己拉人就行了。
“隻是剛才皇侄所說,好像是所有藩王,都能夠參與的嗎。”朱棡再次問道。
他想要的,就是在倭國,狠狠的壓製燕王朱棣一頭,現在大侄子這麼說,似乎並非他獨有。
朱英解釋道:“三叔的想法,侄兒還能不了解嗎,人才招募的事情,自然是所有叔叔都能參與的,畢竟是由朝廷牽頭舉辦,若是過分的話,會有失公允。”
“不過三叔無須擔憂,這次在海外建設藩國,我麾下群英商會,將會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不僅僅是在錢財上,包括藩國建設,人才培養,更是包括軍備,甚至是在戰爭上,情報上,都會給予最大限度的支持。”
聽到這話,朱棡頓時就開心了起來,甚至走過來拍了拍朱英的肩膀。
“三叔這後半輩子,就交給皇侄了。”
像是朱棡這種,最不喜歡的就是管理內務,聽到朱英在內政各方麵都會有安排,他自然就放心了。
朱棡是吃到過甜頭的,在浙江沿海那邊平倭的時候,除了打仗,他什麼都不用管,所有的一切,群英商會都會給他安排好。
甚至是各種宣傳,美食,情報,糧餉的準備。
可以說在浙江沿海的時候,很大程度除了軍隊外,全部都是群英商會在弄。
也是朱棡生平第一次,在進入到某個縣城的時候,竟然受到了百姓的夾道歡迎。
那種感覺,倍兒爽。
朱英看到朱棡這邊,也算是比較高興。
對於倭國三藩,朱棣那邊肯定是不用多想了,很大程度上會對群英商會進行排斥,估計要等到了倭國後,經曆那麼一段時間的悲慘日子,才能夠認清現實。
而朱棡這邊,便就是朱英遠程操控了。
跟自己打造沒有什麼區別。
在這其中,朱英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若是以大明的名義,則很多人可能陰奉陽違,甚至是各種背叛都有。
但若是以自己個人的名義,或者說群英商會的名義,反而即便是幾年不管,在忠誠這塊都很難有什麼變化。
或許這就是大鍋飯和小碗菜的不同吧。
送走了朱棡後,朱英正準備批閱奏章,突然想起一事。
對旁邊的伺候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郭忠問道:“早朝的時候,我看到齊泰回來了,怎麼都這個點來,他還沒有來我這裏述職,你去看看,是什麼個情況。”
郭忠躬身道:“老奴遵令。”
齊泰在一個多月前,是被朱元璋調到朱英這裏,算是給朱英先行推薦的內廷班子。
朱英在見到齊泰後,就安排去了河南查看土地兼並的情況。
那裏的瘟疫導致饑荒,自然會出現地主兼並土地,對於事情的嚴重程度就讓齊泰以禦史的身份去查探。
今日早朝的時候,齊泰就回來了。
到現在下了早朝,還沒見人,朱英就有些疑惑了,這才派郭忠去了解。
朱英開始批閱奏章。
奏章,雖然是出自官員之手,在講述的時候,難免會有春秋筆法的存在,但至少對於大致的情況,也會有個了解。
目前朱英所批閱的,便就是山西和河南相關的奏章。
河南這邊的奏章,目前的情況還是有部分饑荒問題,這跟之前的瘟疫脫離不開,不過在奏章上,是看不到任何和土地兼並直接有關的事情。
留心的話,還是能從一些細微處發現的。
比如在某本奏章中,有位知縣簡單的說了兩句,當地某位大豪紳報備開設粥廠,救濟百姓。
看似有表功的意思,可深思細品下,不難猜測,這位豪紳怕是已經兼並了太多的土地,這是出來做一波善事,好在縣城裏多些名望,保全自身。
在大明這個年代,名望這東西看似虛無縹緲,卻是很多官員都忌憚的,名望大望族,很容易就可以通過舉孝廉的方式入仕,當地官員都要給三分顏麵。
良久,郭忠回來了。
“回稟殿下,齊主事在下朝後,來坤寧宮的路上昏倒了,現在正在太醫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