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皇子守國門,藩王死社稷(求月票)(2 / 3)

而明楚王一脈,也是源遠流長,嘉靖年間鬧過一些荒唐事,不過還是這麼過去,直到明末,才被張獻忠給滅了。

而楚王一脈,在大明近三百年,一直都駐守在武昌。

現在,朱楨要麵臨的選擇,便是要脫離藩地。

什麼可掌兵,可入朝,那都是場麵話。

他是個聰明人,很清楚的知道,現在當下隻有兩個選擇。

要麼海外封國,要麼就是當個富貴王爺。

思前想後,朱楨還是舍不得兵權,想要出去搏一搏。

倘若能夠在大明外站穩根腳,背靠大明,或許比之現在,都要過得舒服一些。

畢竟到那個時候,可算是真正的藩國了。

雖然海外封國這樣的事情,肯定有一定的風險,但朱楨覺得以自己的謀略軍事能力,可能也不是那麼難搞。

朱英聞言笑著說道:“地方太多了,侄兒流落西域,諸位叔叔都是知曉的,這段經曆給了侄兒非常之多的見識。”

“很多小國,其實他們的地方並不是不富庶,就拿安南來說吧,雖然在與大明之間,有著很大障礙,可諸位叔叔知曉,那裏的水稻,一年可至三熟,甚至四熟。”

“可惜,安南的土著,空有寶山不自知,很多土著部族,還是以打獵為生,若是咱們大明的百姓去了那裏,別說溫飽,那可是吃不完的大米。”

“好好整治個十年八載的,怕是整個安南的百姓,家家戶戶都有吃不完的糧食,甚至還可以把大量的糧食,直接運到咱們大明來。”

“你說這個地方,他富庶不富庶,像安南這樣的地方,其實還有很多,不僅僅是安南,他周邊的國家,也都差不多的情況。”

朱英這話,聽得朱楨那叫一個熱血沸騰。

眾多藩王,也是頓時來了很高的性質,就連朱棣都不由眼神中帶著思索的意味。

吃不完的糧食,就這個詞哪個藩王不清楚其中的含義,一年三四熟的大米,按照朱英的這個說法,還真就不誇張。

“皇侄前段時間,抽調了五萬精銳去安南,便就是為了此事嗎。”朱橚突然開口問道。

他倒不是為了安南封國,而是對一年三四熟的水稻起了興趣,這跟他目前的研究,很是搭邊。

朱英自然明白朱橚話裏的意思,笑著回道:“五叔莫急,關於這稻米的取種,侄兒早就已經吩咐好了,隻等他們到了安南之後,便就帶回來。”

朱橚輕輕點頭,表示自己沒有其他話要說了。

現在的朱橚,全程就是吃飯品酒,對於朱英說的這些,基本上是左耳朵進,由耳朵出。

還是因為聽到一年四叔的水稻,這才想要研究一下。

“不知安南那邊,可還能過去。”朱楨不由開口問道,顯然是對安南來了興趣。

朱英搖搖頭道;“安南已經去了五萬精銳,並且那裏作了安排,暫時是不太可能的,不過除了安南,周邊也很是不錯,還可以跟安南遙相呼應。”

“相對來說,要穩上許多。”

“像是占城、柬埔寨、老撾這些地方,也是不錯的選擇。”

這時候,蜀王朱椿開口了,問道:“皇侄說的這些小國,均是我大明屬國,都有上貢,若是這番至於藩國,奪取王位,怕是容易惹來非議。”

在眾多藩王之中,朱椿算是一個另類。

他沒有繼承朱元璋的軍事天賦,反而是繼承了文學天賦。

本身喜好讀書和做學問,‘博綜典籍,容止都雅’,在朝中有‘蜀秀才’之稱。

這輩子,就沒帶兵打仗過,不過朱元璋也不介意,畢竟現在大明已立,並不是說要所有兒子,個個都是能文能武。

相對來說,能文目前更受朱元璋的看重。

想來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朱椿,顯然對於屬國這樣的事情比較在意。

朱英有些詫異的看向朱椿,他沒想到藩王之中,還有這等人,去真正的考慮屬國的利益。

朱英笑著解釋道:“十一叔誤會了,屬國和藩國,不都是大明的臣子嗎,這其中的關係,在侄兒看來,相差也不是很大。”

“再者說了,若是眾位叔叔過去,還有農民,工匠,肯定會讓當地土著的日子過得更好,十一叔不知道,在西域那邊,很多小國想要並入到大明來,都沒有機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