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14章 爭(1 / 1)

楊絳翻譯的蘭德的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還不習慣有這樣的氣魄。

我的成績自初中一年級上學期的半期考試後就再也沒有頂尖過,有好過,有真的還不錯過,也時常都有偏科的現象,但就是再也再也沒有頂尖過。所以在看到一本書提到“遞減代償”的概念時候,我突然就覺得,身上又多一個詛咒。

小學是語文班主任,語文是我們當時最重要的學科,然後就是數學。可能學校深諳“表述”的重要性,而我則是其中差生中的差生,每天下午第四節課是自由活動課,我永遠是在窗外的櫃子上趴著重新默寫作文節選\/詩歌的常客,甚至久了有了自己的專屬站位。數學是在五年級之後才好起來的,雖然一直數學不差,但是一直也算不上好。五年級的時候換了一個數學老師,據說是以前實驗班的老師,但因為學校的調整,沾了同學家庭的光,來輔導我們這遙遙遠遠落在最後的“九”班。喜歡數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喜歡別人追不上自己的樣子,喜歡那種自己是聰明的感覺。時任老師的姓我已經記不清了,但她的略帶嘶啞的聲音,平平的普通的帶著一些斑點的樣貌還記得很清。她會教我們很多所謂“超綱”的內容,會教我們向量,甚至當時的一個晚自習實驗課程,同她一組備課的老師教我們怎麼去推倒一個無限循環小數是哪兩個數相除的結果。我記得當時去驗證算法的時候,遇到一組數,除到後麵,往前進一位不行,往後退一位也不行的“悖論”局麵。這是後來特別後悔的一件事,即那好像是什麼數字界的秘密寶藏,寶藏的大門被我打開,又被我果斷關掉。

說的遠了,我是要說我的成績從初一前期起就再沒頂尖過了。直到後來,所處的環境越來不如之前,我開始成為矮子裏的“高子”。我開始成為所謂“學霸”,我開始被一位還算有交集的人稱為“優秀”。的確,努力去成為優秀是我在新環境裏唯一能做的事,畢竟沒有那個條件揮霍,也總有比我更能揮霍的存在;況且,人格魅力在我這裏,總不是一個加分的項。而且,被誇優秀總是誠惶誠恐,因為知道這是不詳的預兆,我清楚明白自己幾斤幾兩,和理想真正優秀的人差距多遠,愈發想逃離當下環境,掙脫出去。

但內心還有股爭意的,如果是有喜歡的女孩,我會去爭;如果是自己的未來,也會去爭。現在成長的可能是,對於接受爭取不到後的坦然,和抵抗對尚未爭取就失敗的不甘的決心。

回頭看了一下,這篇全是廢話,辛苦你看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