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外公(1 / 2)

“哎呀,小虎,怎麼還帶東西來?”王猛的外婆連忙把王猛手裏的水果搶過來放下,伸手又想去夠那一箱子茅台,卻給王猛擋了回去。“外婆,這玩意可不輕了,我自己來。”說著就將一箱茅台放在了五鬥櫥旁邊的地上,拍拍手進了客廳。

客廳裏除了他的外公裏外還有三個人,這三人中有一人剛才給王猛開的門。

王猛拍拍屁股坐在了沙發上。

王猛的外公叫李書勤,在市教育局掛職,目前任市第九中學的校長。說起來李家也算是地地道道的耕讀傳世的書香門第。祖上永樂年間舉子,後有子孫中了三榜進士在楚地任知縣,隨後世世代代都生活在楚地。明末清初時家裏糟了劫難,萬千廣廈、金山銀海都如泡沫般散盡,所幸後代貧苦之中不忘讀書,在乾隆年有子孫再次考上了舉人,又一次起家。

民國時因為軍閥混戰,曾到滬上避難,隨後十數年間混戰不止,李氏家族在滬上一直待到了解放,才回到了楚地。解放後李氏將自己千畝田地和大宅都捐給了政府,政府愛護李氏家族的誠心和心意,又考慮到當時李書勤本身文化水平還算不錯,就讓他自己解決一部分,政府幫忙解決一部分,在祖宅基上辦起了民辦學校,後來幾經波折,民辦成了公辦,不過李書勤依然是學校的校長。

以前的民辦學校,現在的第九中學,省裏麵可能算不得最頂尖的,不過在本市絕對是前三。一來李書勤對教育比較在行,更兼得他交友廣泛,在滬上時期認識了很多誌同道合的年輕人,這些人也為他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總之現在的李書勤,可以說是功成名就,名下弟子中有數十人考上了平北大學和清池大學,在本市教育界中也算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李書勤見到王猛來,隻是點點頭算打過招呼,見王猛不請自坐,他心裏就不是很快活。想一想也是,怎麼說都是個老大老大的文化人,生個女兒居然被鄉下的粗魯漢子給騙了去,十幾年的教育都化作了灰土,難免要心生怨怒。既怪自己的女兒不爭氣,喜歡誰不好偏偏喜歡上了一個粗魯漢,還未婚先孕替他生了兒子,又怪王學軍,一個大老粗不識時務勾引他女兒,坐下敗壞門風的事。連帶著,王猛也就不討老人家喜歡。

老人家並非隻有李湘君一個孩子,不然早就氣死了。

“今天這麼閑?馬上就要上高三了,沒事在家多看看書,總比出來到處野要強得多。人總要多學一點知識,知識越多人的教養也就越高,氣質也就越好。修身養性,說的就是要多看書,看好書。”李書勤一張嘴就是教訓,早起他自己就是老師,也就最近十來年從老師的崗位上退下來,專心做校長,可是訓斥人的話卻沒有丟下,說起來一套一套的。

三個成功人士聽了不僅樂嗬嗬的笑起來,當時他們上學那會,李書勤差不多也都是這麼訓他們的。

王猛虛心的點了點頭,說道:“外公說的不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這個道理我懂,您說的對!”

李書勤眉頭一皺,看似是順著他的話,其實王猛在這裏給他一記軟釘子。他剛才說要多讀書,王猛卻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其實是在為自己辯解,告訴他出來野並不比讀書差。可要是說這句話說的不對,行萬裏路不如讀萬卷書就顯得自己小雞肚腸,可要是認了這句話,這無異於自己啪啪啪的打自己的臉。

李書勤眉頭一擰,冷笑一聲說道:“讀萬卷書不如閱人無數,我從55年開始搞教育,到今天三十九年,見到過無數的學生。有好,也有壞,有人天賦好但是用錯了地方,結果人生後半截黯淡無光。有人天賦不強,卻努力苦鑽,一樣前途無量。學習這種東西,不進則退。”

三個年輕人坐在那互相看了看,都忍不住笑了出來,這爺孫兩人說話還這麼有意思,各種機鋒隱藏在話裏,不仔細的逐字想一想還真想不出個道道來。

李書勤心裏也是萬分驚詫,要知道王猛小學還留過級,平時李湘君回來閑聊時也說王猛成績不是太好,可偏偏一句話就能頂的他差點喘岔了氣,也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碰巧。

王猛哈哈一笑道:“錢塘江上潮信來,您怎知道誰是我。我是王猛,我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