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年輕人不講武德(1 / 2)

公元349年,東晉穆帝永和五年冬,天大寒,多地大雪。

刺骨的寒風在這冷夜中呼嘯著,溫柔的江南被這北風吹得花容失色。

西晉亡國的哀嚎還在長江之北回蕩,立國才幾十年的東晉,於這亂世之中風雨飄搖,隻能偏安江左。

東晉國都,建康,烏衣巷。

風雪之夜,一個身披蓑衣頭戴鬥笠,手持一根細竹釣竿,身後背著一張簡弓的漁夫打扮漢子,堂而皇之的走進了當今天下的權貴中心——烏衣巷。

在巷中熟悉的左穿右轉,徑直進了王家的大門,這個王家,便是‘王與馬共天下’的琅琊王家。

屋中的炭火,總算是把這百年難遇的寒潮暫擋於門外。

漁夫自顧解下覆滿積雪的鬥笠與蓑衣,對屋中兩人視而不見,自語道:“這賊老天,又濕又冷,可憐路邊凍死骨喲,再這麼下去,江北的流民就怕是要壓不住了。”

而這兩個錦衣華服的男子,一個是當今幼帝的皇叔,總攬朝政的輔政大臣司馬昱,另一個是琅琊王家現任族長王正。

這兩人都是東晉權利的巔峰級人物……

司馬昱莞爾一笑道:“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這話一點不假,安石悲天憫人,實乃東晉百姓之福啊,請安石於會稽舟車勞頓入建康,實在是有要事相商,我知道我是請不動安石兄的,所以才請王尚書出麵相邀,還請安石恕罪。”

王正輕撫長須哈哈大笑:“高臥東山的謝家賢侄隱居會稽,老朽怎會擾人清閑,他又豈會猜不到是你會稽王的意思,哈哈哈。”

謝安兀自坐下,自斟了一杯熱茶。

緩緩道:“叛將蕭敬文被桓溫圍於梓潼郡,不出三月必亡,桓溫便徹底掌控益州,這樣一來,荊州、梁州、寧州、廣州、交州加上益州,長江上遊便盡歸桓溫之手。”

“桓溫做大,其實力已經是下遊強藩的總和,嚴重威脅到了朝廷。”

司馬昱歎道:“不錯,安石料事如神,正是因此事請教安石,不知安石可有解決之法,如今北伐在即,桓溫北伐若成,功高震主司馬氏危矣,若不成,損兵折將東晉危矣。”

謝安道:“來時路上,我已經在思考應對之策,請二位定奪。”

王正立即屏退左右的仆役,房中隻剩下他們三人。

三人聚在一起低聲附耳密談。

謝安道:“其一,北伐是民心所向,勢在必行,不過可以讓衛將軍褚裒搶先佯攻北伐,穩住現在局勢,不讓桓溫出兵。”

“其二,派人收編江北各支流民軍,鉗製桓溫過大的兵力。”

司馬昱道:“東晉能對抗桓溫西府軍的確實隻有流民了,但是朝中無人可以讓各支流民軍信服之人,有蘇峻之亂的前車之鑒,如何才能收編各支流民軍又保證流民不會出亂子呢?”

王正也歎道:“此人一要有讓流民信服的本領,二不能讓桓溫忌憚不滿,三還要有足夠平衡各州勢力的文治武功,更重要的四,他還要忠於朝廷,大晉真的有這樣的人才嗎?”

“現在沒有,但是我們可以培養一個!”謝安斬釘截鐵的道。

“如今作為建康屏障的豫、揚、徐、江四州皆在朝廷掌控之中!”

“桓溫沒有十年之功,不可能與朝廷正麵對抗,十年時間,隻要各家族聯合造勢,足夠扶植一個少年英才收編各支流民軍。”謝安道。

“果真良策!”司馬昱激動道,“那這個人如何去選擇和培養?”

“首先,他必須是庶族,因為隻有以庶族身份才能打入流民軍內部。”

“其次,他的武功才學,皆需是年輕一輩中名聲大噪的翹楚人物,方能鎮得住流民帥……”

……

三人商議了整夜,天已漸亮。

謝安戴好鬥笠,披上蓑衣,起身告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