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二?”
即便都是成功人士,也被驚著了,一篇小說稿費才多少啊?
汪朔夾著煙,妥妥臭顯擺,樂道:“我是消費一步到位,省的這山望著那山高,總產生更新換代的念想兒。”
“嗯,在理。兜裏一萬三,花一萬二,這樣沒雜念。”
“有理個屁!人家掙多少,你掙多少?”
“就是,汪朔年沒聽過麼?”
“你頂多一座金熊獎,人家一年上四部,還不用刨地種高粱。”
“嘿!”
麵對一幫同行的戲謔調侃,汪朔毫不謙虛,手一揮,“甭說廢話,中國電影,哥們兒現在平趟。”
“噗!”
話音落下,就冒出一聲笑,汪朔一瞧,“許非,你小子又怎麼著?”
“沒事,就覺著在電影產業初級階段平趟的,也挺有本事。”
許老師實話實說,這位對八九十年代的影視劇確實有著莫大貢獻。
“瞧見沒有?瞧見沒有?當眾挑釁!”
汪朔摸出一盒煙,比比劃劃,“什麼特麼的叫初級階段?你不說出點道道來,今兒甭走。”
“呃……”
許非掃了一圈屋裏人,都是大佬,但大佬歸大佬,隔著行呢。
“這個太複雜,我簡單說啊,就比如類型區分。
最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影在美國起來之後,很快變成一種大眾娛樂。當時審查製度很嚴,主要有喜劇片、西部片和曆史片三類。
但這不算真正的類型片,要等到一戰過後,有聲電影出現,類型片的概念才正式確立。
第一個,有規範化的審美。
第二個,有標準化的生產。
第三個,附帶社會涵義,政治也好,文化也罷,反正是一種體現。
這叫類型片,當然我們也有,比如抗戰片,得心應手。
在一戰之後,美國已經出現歌舞片、盜匪片、偵探片、恐怖片等很多類型,二戰時,紀錄片又開始大量冒頭。
六七十年代,美國青年思想後進,反傳統電影出現,獨立電影也跟著來。
七八十年代,婦女受到重視,女性電影又開始了。
那麼到今天,這些東西已經成了一種寶貴資源,可以隨時提取。一部電影在誕生之前,投資人和創作者就已經知道,這是部什麼類型的電影,該怎麼去拍,對應的是哪些群體。
獨立電影不包括,那是另外一個範疇。
如今世界上常見的類型片,動作、黑幫、科幻、西部、懸疑、喜劇、人物傳記、情色、戰爭、愛情、公路等等,而且可以再度細化。
不說西方,就說香港,有部《八星報喜》。
裏頭有愛情,有喜劇,吵吵鬧鬧亂七八糟,甭管什麼矛盾,最後肯定冰釋前嫌,大團結結局。
為什麼呢?因為它在春節檔上映,圖的就是個喜慶。
這種電影歸不到愛情片,歸不到喜劇片,它可以叫賀歲片,或者合家歡電影。它的價值就是在春節上映,撈一筆就走。
可我們不行,我們能大年初一去看電影麼?
不能,社會水平擺在這裏。
類型片的繁榮和成熟,是衡量一國電影的重要標準。我們沒有,不僅沒有,連電影產業和市場都沒形成。創作者跟觀眾不對接,電影跟資本不對接。
國家體製,野蠻生長,從上到下明明白白。
這就叫初級階段。”
“……”
許老師當著一幫作家的麵侃侃而談,屋裏鴉雀無聲——因為都不懂。
說完了,馬衛都瞅瞅莫言等人,那意思是:怎麼著,沒找錯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