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宋軍現在隻是在沿海一帶建立前沿駐點,並沒有去追擊撤退金軍的意圖,完顏長之也放了心,不過為了給撤退的金軍多爭取一些時間,不刺激宋軍,完顏長之也並沒有向宋軍發動進攻,雙方暫時還都相安無事。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卻傳來了一個令宋金兩方都有些哭笑不得的消息。
這時蒙古軍以經攻下了蔚州,而畢再遇接到楊炎的命令之後,立刻派遣楊昌鵬出兵,搶占了易州,又在進攻涿州,終於擋住了蒙古軍繼續南下的路線。蒙古軍隻能轉頭攻取大興府東北的地區。
而金軍的防區也進一步縮小,隻是以中都大興府為核心,包括周邊的涿州、雄州、霸州、清州、順州、通州、薊州等七八個州郡的範圍內,兵馬總數約右八萬左右,其他的地方以經全部徹底放棄。
但由於金軍的巧妙安排,宋軍隻占領了大名府至河間府一線以東,以及河東南路的一小片地區。其餘基本上都被叛軍占去,因此叛軍的地域一下孑擴張了兩倍有餘,包括了整個鄜延路、河東北路、河北西路,大部份河東南路和小部份河北東路的地區。
同時也有相當一部份金國的官員,將領和軍隊,由其是一些不願退回上京去的官員,將領都投奔到了叛軍的陣營中,而叛軍也是善開山門,來者不拒,管他士農工商,三教九流都盡數收納。因此叛軍的勢力也迅速膨脹了起來,現在以經擁有兵力十三四萬人。和剛開始舉事時的窘迫相比,不亞於天地之別。
然而隨著叛軍勢力、地盤、軍隊、人員的迅速擴大,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也擺在了叛軍的兩位首領,完顏宗政和孛撒麵前。那就是叛軍是靠反抗完顏長之起家的,現在也應該奉立自己的皇帝了。因為有了自己的皇帝之後,才能在大名份上占得住腳,同時在與大宋交涉的時候,也能夠名正言順。
由於在前期叛軍沒有自己擁立的皇帝,因此在與大宋交涉的時候,是沒有資格直接與宋朝的皇帝商議,隻能和楊炎這樣的前線指揮官來協商連盟的事宜。盡管楊炎在大宋的地方也不底,但也沒有資格和叛軍簽定任何條約,以前所達成的協議也隻是口頭上一說,沒有實質性的條款。因此立刻奉立自己的皇帝,以經成為叛軍的當務之急。
但在皇帝的人選上,叛軍的兩位首領,完顏宗政和孛撒卻產生了嚴重的分岐。
在叛軍起事的時候,曾有三位金世宗的兒子參與,是鄗王完顏允中、鄭王完顏允蹈、紹王完顏允濟。而鄗王完顏允中以經死於戰亂之中,因此新的皇帝,隻能在鄭王完顏允蹈和紹王完顏允濟之間產生。
但分岐就在於,完顏宗政主張擁立紹王完顏允濟,而孛撒主張擁立鄭王完顏允蹈。
完顏宗政和孛撒是叛軍最重要的兩位首領,是完顏宗政暗中發起並組織了反對完顏長之統治的勢力,並在中都率先起事,如果沒有他,叛軍根本就不會存在;而孛撒是叛軍中擁有最大兵權的地方重臣,給予了叛軍最大的支持,可以說沒有孛撒,叛軍也堅持不到現在。可以說這樣兩個地位相當,份量對等的人之間,不鬧出一點矛盾來,才是怪事。
在叛軍剛開始的時候,局勢艱難,兩人還可以齊心協力,同用對抗完顏長之,而且當時基本都是依仗孛撒的軍隊,因此孛撒占據了絕大部份權威,甚至可以撤換完顏宗政的親信大將崔立,對此完顏宗政也隻有忍耐。
但隨著叛軍勢力的擴大,完顏宗政朝中高官的優勢就顯露了出來。他的號招力顯然要比孛撒大得多,投奔叛軍的絕大多數人都歸到了完顏宗政的門下,同時還收隴了相當一部份軍隊,於是完顏宗政也不必事事看孛撒的眼色行事,重新啟用了崔立,建立屬自已的軍事班底,雙方的力量對比又被拉平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擁立一個支持自已的皇帝,無疑將在這個集團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如果有一天真能成大業,那麼自已不難可以執掌朝政,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因為完顏宗政是內臣,因此他與鄭王完顏允蹈、紹王完顏允濟接觸的機會都比孛撒多,也都比較容搞好關係,但皇帝隻有一個人能做,必須要在其中做出選擇來。
選擇擁立紹王完顏允濟,是因為完顏宗政覺得完顏允濟為人較為喏弱,也好受自己控製一些。但鄭王完顏允蹈顯然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當初決定跟著完顏宗政幹,就是衝著有朝一天,自己也有可能蹬上皇位的誘惑。特別是鄗王完顏允中死後,完顏允蹈更是覺得,新皇帝舍己其誰?完顏允濟他可一直不放在心裏。沒想到完顏宗政竟打算擁立自己一直看不起眼的完顏允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