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四十預料(1 / 2)

“不,完顏長之絕不會發隻進攻蒙古了,相反他一定會大舉出兵南征,來進攻我大宋。”

雖然楊炎用十分平緩的語氣說出了這一番話,但還是讓在場所有的人都大吃了一驚。因為蒙古內部突然也發生了叛亂之後,一定無法在北方牽製金國,因此趙忱立刻招集執政大臣和楊炎,來商議大宋現在的戰略調整。

韓彥直、王炎都認為,金國一定會借這個機會,出兵進攻蒙古,好徹底解絕北方的隱患,然後再回頭對付大宋,那麼大宋的對策就是一麵從物資上支援蒙古,一麵等待時機,等金軍和蒙古軍拚得兩敗俱傷之後,就立刻出兵北伐,收複中原失土。

而趙汝愚、張栻和範成大則認為金國一定會害怕大宋從背後進攻,因此不會大規模進攻蒙古,最多隻是在物資上支援一下蒙古的叛軍,或是派遣小股人馬,支持蒙古的叛軍。大宋應該一麵支援蒙古,一麵耐心等待,畢竟現在大宋收取西夏之地以後的國力還沒有完全恢複,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緩二三年,等蒙古平定了叛亂之後,大宋的國力也恢複之後,雙方再共同從南北夾擊,進攻金國。

盡管這兩種意見一急一緩,但卻沒有人會認為,金國會在這個時候主動來進攻大宋。

因為自從大宋複國之後,不僅國力日盛,而且屢次對外用兵都大獲全勝,還連續吞並了兩個地域大國,西夏和大理。因此大宋君臣的底氣都很足,談起動兵來,遠不向過去那麼戰戰兢兢,談兵變色。就連趙忱都大有我們不去打別人就以經算不錯了,誰還敢來主動惹大宋。

現在聽楊炎突然說金國會主動來進攻大宋,包括趙忱在內的所有人覺得難以相信。隻是甴楊炎囗中說出,眾人才不得不重視起來,因為眾人都清楚,楊炎的目光獨道,凡事他預料的事情,往往十有九中,要是換了別人,早就被扔到一邊去了。

趙汝愚首先道:“金主完顏長之以武力奪取君位,登基才不過年餘時間,立足尚未穩定,國內亦不安寧,此時又豈能立刻就行兵戈之舉。”

張栻接著道:“陛下,臣聞金國國內正在清查田產,經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政利。因此這時正是欲安兵歇力,鞏固內政之時,又怎麼會來主動進攻我大宋呢?”

王炎也道:“是啊!前者金國增援西夏,被我宋軍打得大敗,二十萬人馬全軍覆沒,以是元氣大傷。如今還不到兩年,金國豈能完全恢複。年初駙馬曾領軍進攻金國,撤軍之後金國亦不敢反擊。何況我大宋還有長江天險,金國萬難逾越,因此依為臣看來,以現在金國的實力,若是出兵進攻蒙古尚可,但要攻打我大宋,絕無可能。完顏長之是明白人,不會不懂其中的利害關係。”

趙忱聽了這幾個人的發言,也覺得很有道理,從目前宋金雙方的形勢來看,金國絕對沒有可能主動來進攻大宋的。但又不敢輕視楊炎的話,因此目光看向楊炎,顯然是想聽一聽他的解釋。

果然見楊炎搖了搖頭,道:“幾位相公剛才所說,都是事實,如果換做別人,那怕是由完顏雍當政,金國也不會主動進攻我大宋,但現在的金主是完顏長之,他一定會力排眾議,發軍南侵。”

他這麼一說,其他人都有些糊圖了,不明白為什麼別人當政不會發兵,而換了完顏長之,就一定會發兵進攻呢?

楊炎進一步解釋道:“完顏長之是武將出身,而且本身就可算是當世名將,因此一定會對自己的用兵能力有相當的自信,那怕是暫時處於劣勢之中,他也一定會相信靠自己的能力,能夠以弱勝強。去年蒙古曾以三路大軍迸攻金國,而完顏長之親率一支精銳人馬,深入草原,直搗蒙古的主營地,盡量未能偷襲得手,但還是迫使蒙古退軍。這也足以說明,完顏長之用兵,善於出奇製勝。當年李世民虎牢之戰,敢以三千人馬,獨抗竇建德十萬大軍,在此之前,又有誰敢有如此膽大的行為,”

虎牢之戰,是唐太宗李世民軍事生涯之中的得意之作。

當時**正在攻打洛陽的鄭王王世充,十餘萬大軍圍困洛陽,但洛陽城池堅固,鄭軍頑強堅守,**攻城數月不下。而這時河北的夏王竇建德起大軍十餘萬,兵取虎牢,趕來救援王世充,**正是到了兵法上說的“久困於城下,師老兵疲,必蹶上將軍” 的時候。因此大唐上下,包括唐營的諸將都認為不該與竇建徳交戰,暫時撤軍。隻有李世民力排眾議,親率三千玄甲鐵騎,拒守虎牢關,結果大敗竇建德的十萬大軍,就連竇建德也在此戰中被擒,等李世民回軍之時,洛陽的王世充見大勢己去,也開城受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