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眘聽了,這才有些放心,知道楊炎不是在信口開河,又道:“你說的雖然有理,但是直接從臨安多帶些兵去不好嗎?為何還要在當地整編、招募人馬?豈不是自找麻煩嗎?”
楊炎道:“一則三衙禁軍有保衛臨安之責,等閑不可輕易調動,二則調用人馬多了,錢糧徭役也會增加,三則廣南氣候特殊,中原、江淮之兵到了廣南往往會因為水土不服,十停之中折去一二停。因此臨安之兵當盡量少帶。而步軍司的人馬在廣南時日己久己熟悉了當地的氣候,其他可多用當地的人包括當地洞蠻,夷人他們既習慣氣候水土,又熟悉地曆,又能深得民心,一舉數得,平亂也就易如反掌了。”
趙眘這才完全明白了楊炎的用意,怪不得韓彥直說他“雖然年輕,卻也不是輕孚燥進之人”現在看來他考慮的果然很周全,行事也算成穩,或許還真是用對了人。
楊炎又道:“不過有一點先要向陛下說明。”
趙眘道:“你且說無訪。”
楊炎道:“現在摩尼教軍氣勢正銳,這時誠不可與其爭鋒。而且臨安之兵到了廣南還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氣候水土,而整編、招募當地的人馬也需要時間來訓練。因此最初數月當以堅守為主,盡量不與其交戰以驕其心,待其耗盡銳氣,兵力彼倦,防衛鬆懈之時再突然出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才可大獲全勝。”
趙眘明白楊炎的意思,就是開始可能還會打敗仗,讓自己耐心一些。想了一想,道:“那幺你打算堅守到什麼時候方才出戰。”
楊炎道:“居微臣預計,等到七八月份,諸事都可以齊備,便可以出戰了。不過臨陣之際,隨時都可能發生變化,這時間提前、後退一些也都不定。”
趙眘皺了皺眉頭,道:“七八月份正是盛夏,廣南氣候本就炎熱,那時勢必熱不可擋,豈是用兵之時,你是不是在考慮一下,等到九月再出兵。”
楊炎搖搖頭,道:“兵法雲:以正合,以奇勝。七八月自然非是用兵之際,臣知道,亂軍也會知道。故此才會反其道而為之,才算是出奇製勝,李愬雪夜取蔡州,便是如此。”
趙眘這才完全放下心來,楊炎的那些戰績果然不是僥幸得來的,用兵之奇果然與眾不同。他這才坐回到龍椅上,道:“楊炎,你還有什幺要求沒有。”
楊炎道:“臣有兩個要求,一這次平定廣南,當以征撫並行,臣是武將,行軍打仗是臣專長,但於安撫百姓,治理民生之事不甚精通,應有這樣一位官員協助方才可行。”
趙眘點點頭,道:“那麼你可以合適的人選嗎?”
楊炎道:“如果由臣來選,臣當選建康府通判辛棄疾。”
趙眘道:“辛幼安少負才氣,康概豪邁,有報國之誌,假以他日,必是宰輔之材。現在任一個建康府通判確實存些委曲了他。不過他還年輕,還可以再曆練幾年,這次平定南方正好可以讓他施展一下。”
說到這裏趙眘自己也笑了,因為說到年輕,沒有人比楊炎更年輕了。又問道:“還存一個要求是什麼?”
楊炎道:“如果用臣平定廣南,則廣南一應事宜當可由臣自行專處,而且必須能夠節製兩廣,方可成行。”
趙眘聽了,微微存些沉思。楊炎接著道:“廣東、廣西雖為兩路,但民風、習俗相近,邊界相鄰。摩尼教作亂,雖然主要是在廣西,但隨時可以竄到廣東,上一次他們就曾進攻過廣州。如果不能節製兩廣地方,臣恐怕到時候摩尼教進攻廣東,不好處置。”
虞允文也道:“陛下,臣以為楊炎之言有理,想要平定廣南之亂,必須一並節製兩廣,方才能做到令進禁止。”
趙眘點頭頭,道:“好,朕己知道了。楊炎你先則過去,聽候調用吧。”
楊炎謝恩之後,退下殿去了。
趙眘道:“來人,宣梁克家,龍大淵,史浩進見。”
不多時,三人都來到了金殿上,施禮己畢,趙眘道:“朕意已決,就任命楊炎為廣南西路製置使,並節製廣西、廣東各府州人馬,主管平亂事宜。中書立即擬旨,交朕禦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