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萬歲!萬萬歲!
口號喊得震天響,實際沒人能萬歲,崇禎帝朱由檢也是一樣。
德成二年(西元1690年)秋,七十九歲的朱由檢沒活到八十歲,在烏蘭圍場無疾而終,也沒成為“十全老人”;按照他的遺願,遵照蒙古可汗的埋葬習俗葬於漫漫草原,來的坦然,去得神秘,諡號順天啟道肇紀建極大德至聖神武威德體仁至孝文皇帝。
遵化馬蘭峪大明皇家陵園修建的“思陵”隻有衣冠塚,附近已埋葬有不少他熟悉的伴侶,如周皇後、田貴妃、袁貴妃、麗妃等後妃們,也有如梁世勳、孫應元、盧象升、曹文詔、常延興等武將,也有如劉老漢、王承恩、曹化淳、徐應元等近臣,更有孫承宗、孫傳庭、李邦華、文震孟等文臣。
德成十年,西曆十七世紀末,廣州爆發激烈工人運動,暴亂工人占領廣州兵工廠奪取了武器彈藥,軍勢席卷兩廣,大明政局有糜爛征兆;危難之時,大明軍方與北方民眾堅定站在皇室身後,時任總參謀長劉忠君親自帶兵平叛,南洋諸國起兵響應,海軍總督張自忠帶領鐵甲艦隊助陣,最終將叛亂絞殺於廣西十萬大山裏。
曆時兩年叛亂雖然結束,但其遺留的創傷影響深遠,南北矛盾有加深趨勢;雖其根源在於社會劇烈變革中,各方的利益糾纏不清,南北處理內部矛盾采用不同手法造成,原因根本不在皇家。
體會過人間冷暖,也知道人心險惡,熬成老頭才繼位的德成帝朱慈烺知道時日不多,尚年輕的兒子未必能左右大明局勢,不能將父親打下的萬裏江山敗光,怎麼辦?
德成帝朱慈烺另辟蹊徑,下旨尊其皇父朱由檢為明德祖,立皇長子朱和文為太子,取出其父遺詔宣布大明試行“君主立憲”,將行政權與部分軍權交由內閣,並要求內閣與各行省總督商議過渡時間。
消息傳開,皇帝領地內各族人悲聲雷動,請願電報如雪片樣分來,無線電報網絡一度堵塞;鐵杆“擁皇派”總參謀長劉忠君勸說無效,絕望得跪在崇禎畫像前飲彈自殺,德成帝最後追授其為“帝國元帥”,葬於思陵;海軍總督張自忠想不通,要不是得到消息的德成帝朱慈烺親臨海軍總部,暴走的張自忠估計會提兵血洗內閣。
巨大的反對浪潮終,“君主立憲”終究沒在德成帝朱慈烺手中完成,德成十七年,負有戰傷的德成帝朱慈烺六十九歲時病故;年輕的東洋總督朱和文繼位,年號“大成”。
深受皇祖父影響的朱和文登基,繼續推動“君主立憲”,並定下十年的立憲過渡期限,期間發動了第三次烏拉爾會戰。
裝備擊發步槍的明軍將裝備燧發槍的羅斯人打得落花流水,大明帝國占領整個烏拉爾山脈,將羅斯人的勢力趕出伏爾加河下遊,弱小的西伯利亞汗國已失去牽製羅斯人的價值,年輕氣盛的大成帝毫不猶豫的將其吞並。
不過大明在西北的戰略沒有改變,扶持西遷的衛拉特蒙古人建立了伏爾加汗國,同時加強了哈薩克汗國與中亞各國的軍力,將這些國家做為大明抵住歐羅巴脖子的匕首。
大明的帝國時代在最後一戰的和平協議中謝幕,不管願意不願意,共和國時代都即將來臨。
立憲之初,為保證帝國穩定,大成帝隻交出了行政決策權,重要的財權、軍權還保持在手裏;秘密特務機構也隻交出了東廠和錦衣衛,而保留了皇家安全局,兩個富有大明特色的特務組織被改組為國家安全局和國家情報局,走完了自己的曆史曆程。
傻瓜!朕什麼時候下過這樣的詔書?君主立憲被證明隻是個笑話!不保留軍權,如何在豺狼環視的京城活下去!
朱由檢還在回味自己“諡號”所蘊涵的意義,突如其來的變故讓他震怒,不顧形象的咆哮著。
事實很快證明他錯了,一切還真不是他所想那樣。
大成五年,大明帝國舉行了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全國普選,成立近五十年的“保守黨”大獲全勝,獲得全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選票,成為大明的第一大黨,並當選為執政黨組閣,期限五年。
保守黨?什麼玩意?
疑惑的朱由檢走近仔細一看,不由樂了。
一行快速掠過的小字介紹各政黨的來曆,保守黨由崇禎初年的“忠君社”發展而來,崇禎十五年定名為“保皇黨”開始出現在公眾麵前,崇禎三十年改名為“保守黨”;其主要成員是新舊勳貴、社會精英、皇莊積極分子及產業工人代表,可以說是代表了所有支持皇帝的組織與成員;崇禎末年,保守黨發展到攬括大明社會各階層,內部大致分為三大派:貴族派、精英派及平民派,黨內三派合縱連橫,相互競爭、合作,爭奪內閣成員及各部尚書名額。
大明唯一紮根全階層又掌握著政治權力的政黨,新冒出來的沒有群眾根基的政黨如何在全國範圍與其相爭?隻能在一些地方議會取得一定席位。
話說回來,沒人能與其爭,也不過隻是暫時的,當各大財團利益分配不均又沒有強力人物平衡,政黨自會分裂,競爭者自然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