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最早脫胎於中世紀的投石機,十四世紀開始出現種類繁多的加農炮,以火藥爆炸的能量將石塊射出,達到摧毀城牆的目的。
由於需要射出的石塊常常重達三百磅以上,經常需要填充大量火藥,甚至塞滿炮管,不僅談不上任何精度,而且為了抵擋過大的膛壓,那個時期的火炮被造得十分巨大。
諸如攻陷君士坦丁堡的烏爾班巨型加農炮口徑高達八百毫米,甚至比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戰列艦,日本大和級戰列艦的主炮口徑還要大將近一倍。
要知道大和級的主炮口徑四百六十毫米,單門炮重達一百六十五噸,單發炮彈重一噸半,裝填炸藥三百三十千克,隻要一發就能擊沉一艘較小的驅逐艦,是大炮巨艦的巔峰代表。
而烏爾班巨型加農炮威力甚至不到大和巨炮的數百分之一,卻同艦載巨炮同樣笨重,不但炮管口徑足以容納整整兩個成年人,炮避更是厚達三十厘米,總重高達十七噸。
試想一下,這樣的大炮需要多少戰馬才能拖動,將其架設起來,或者收好運輸又需要多少時間?
其實早在製造出黑火藥之後,徐銳便能設計製造火炮,可若是直接製造類似烏爾班巨炮這樣的龐然大物,不但會大大拖慢整支軍隊的速度,而且除了攻城之外這種射石頭或實心炮彈的火炮幾乎沒有太大作用。
所以一直拖了整整兩年,等到星河集團擁有了更先進的高爐,等到硝酸研製成功,製造出爆炸威力數十倍於黑火藥的多孔炸藥,徐銳才開始著手設計火炮。
畢竟成本和人力有限,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在製造火炮之前,徐銳在火炮和槍械之間做了一番取舍。
早期的火槍沒有膛線,圓形子彈出膛之後會打到哪裏完全看老天爺,所以像拿破侖時代的戰爭,火槍隊都是站成一個個小方格,用巨大的數量來彌補精度的不足。
這也就出現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戰爭雙方站成兩排,一邊打著鼓向敵人正步前進,一邊對射的搞笑場麵。
由於沒有足夠精度的車床,無法成批量地製造線膛槍,做不到精確控製子彈落點,所以徐銳選擇了威力巨大,卻對精度要求沒那麼高的火炮,並將所有資源投入其中,這才換來了眾將今日所見的這兩門炮。
一般常見的火炮大致分為三大類,平射的長行炮(山炮)、射程較近,但威力巨大的加農炮(榴彈炮的原形),以及小巧的迫擊炮。
這三種炮各有優劣。
長行炮又叫野戰炮或山炮,體積較小,易於運輸,但對厚重的城牆威脅有限;
加農炮威力巨大,適合攻城,但精度較低,本身十分笨重,運輸困難,速度極慢。
迫擊炮輕便靈活,而且技術難度相對較低,但孱弱的威力和特殊的彈道比起其他兩種炮弱勢太多,所以徐銳最終選擇了最適合天啟衛的野戰炮和加農炮。
在此基礎上,徐銳還為這兩種跑量身定製了高爆、燃燒和破城三種炮彈。
高爆彈裝填大量炸藥,以雷管觸發,爆炸範圍內寸草不生,對高防護兵種殺傷極大。
燃燒彈裝填少量炸藥和大量助燃劑,可以將爆炸範圍化為一片火海,對大麵積步兵十分有效。
破城彈中裝填少量炸藥,以及實心金屬,利用炸藥提供的巨大動能,實心金屬能對城牆一類的掩體造成巨大毀傷。
徐銳認為無論是南朝主力,還是北方草原,天啟衛要麵對的最強敵人都是重裝騎兵,這三種炮彈足夠應付絕大多數場麵。
而為了提升麵對騎兵時的機動性,徐銳還在火炮上加裝了炮耳設計,不用專門設置炮兵陣地,隻需找一塊平地便能立刻開炮。
炮耳兩側的輪軸可以讓七十六毫米的山炮被一匹馬輕鬆拖動,沉重的一百毫米加農炮也僅需兩匹馬便能遠行。
若是與騎兵野戰,野戰炮能迅速擺開陣型,在數裏開外對騎兵陣進行齊射,在騎兵進入兩百米的衝鋒範圍之前便能徹底擊潰他們。
無論是重裝的黑旗軍,還是輕裝的犀角軍都不可能頂著火炮發起衝鋒,這與膽量無關,而是戰爭的代差造成的天生克製。
就算是突如其來的遭遇戰,火炮沒有時間從容布陣,擁有裝甲的馬拉坦克配合加特林連射弩也能首尾相連,迅速組成一道防線,隔絕騎兵正麵衝鋒,為山炮展開爭取時間。
天啟衛以火炮和馬拉坦克為戰術核心,配上連射弩的遠程打擊能力,以及強悍的野戰、巷戰能力,將使他們成為所有騎兵的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