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十五日,福建總兵俞谘皋以詔尋國事為名入京覲見;都察院右僉都禦史、福建巡撫商周祚也被召入京述職。
然而到了召見的時間,他們進入西苑陟山門(東門),意圖過橋登上瓊華島時,卻被侍衛們攔住了。因為此時朱由校正在與內閣、樞密院召開禦前會議,而會議的內容正是與海貿、海關等事有關。
禦前會議其實很好理解,字麵義上就是指皇帝或攝政的親王、大臣、太後等所召開的會議;在中國自古有之:唐代坐而論道、宋明頷首直立、清代三跪九叩。
而目前(截止明代),中國的曆史上的成製度體係的禦前會議便是北宋的禦前會議。
宋沿襲五代舊製,明確皇帝坐殿視朝聽政的製度。《長編》有載"自今每五日內殿起居,百官以次轉對,並須指陳時政得失,朝廷急務,或刑獄冤濫,百姓疾苦,鹹采訪以聞,仍須直書其事,不在廣有牽引。"
宋代禦前會議是皇帝或攝政召集,宰相、樞密使和一些六部的高級官員參加,在皇帝麵前一起進行彙報、商議和決策。
外國的禦前會議責主要是英國、法國、日本;但都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借鑒性。
而朱由校想要的與以上也有相似之處,但卻並不相同;他要的即不是宋代的禦前會議,更非西方與日本的。
自從上次與樞密院、內閣一同開會之後,朱由校就打算將禦前會議變為常製了。由自己主持,樞密院提案,內閣分析可行性並研究如何實操,同時請相關人士作顧問,而這次找的就是俞、商二人。
俞谘皋(字克邁),俞大猷之子。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武舉,因父功襲衛指揮僉事,治軍海壇(今平潭),後累官至福建總兵。他在軍事方麵,尤其是海防是一個合格的將領,但比之其父,還差的太遠。
商周補,明紹興會稽人。燕陽公(即商為正)長孫,以“廉潔如冰”而聞名朝野,曾因賠貼而致家產殆盡。現為福建巡撫,因“不征民間一錢,抗擊倭寇”而受閩人尊敬,是一個實打實地好官。
回到正題,卻說今日,朱由校邀內閣、樞密院召開會議,以論海事。
“諸位愛卿,今日海事我們己有結論,事情之根源一曰:吏治腐敗,二曰:財政疲憊;其後諸如私市走私、夷人侵擾、海寇滋生等等問題,僅是因為這兩者而產生。”
會議已經開始接近尾聲,朱由校正在做著總結,“然而,此二者皆為國朝200餘年之累弊,若想去除,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如今想要速見成效,以求治標,方法隻有招安海盜,鼓勵移民一道了,至於其餘種種,唯有徐徐圖之。”
“陛下,當今之際,確實隻能如此了。”葉向高表示讚同,認為皇帝總結的很中肯。
朱由校則繼續在心裏盤算起來,招安海盜可以明顯的提升沿海的商貿環境,減少治安壓力,增強海防實力,而且這些人也不用給什麼正規官員的待遇,隻需一個名分就可以了,幾乎是無本的買賣;鼓勵南方沿海居民(以福建為主)移民台灣即可以緩解人地矛盾,又能增加對台灣的實控,同時壓縮海盜與西方殖民者的活動範圍,也是何樂而不為的好事,但此時這兩者都有些困難。
“葉師傅,當年朝廷招降王直,最終卻誘而殺之。如此反複,恐怕已份忠良之心,朕針對自己是否可以成功有所疑慮。”
葉向高聽著皇帝在那裏自揭政府的老短,倒也沒表示什麼,這種黑曆史明朝也不差那一個兩個了,皇帝想說變說吧。他在心裏盤算得很清楚,皇帝剛才都把願意歸順的海盜稱呼為“忠良”了,那自然是支持詔安計劃的,況且聽說皇帝曾經命令東廠在南方有所動作,想來也與這件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