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後,戰局果然如秦虎所料,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天朝北路前鋒,即聖教軍,受險峻地形及惡劣天氣所阻,進度極為緩慢,又傳聞軍中沾染瘟疫, 戰力大減,軍無鬥誌,軍情很快便傳回京城。
前鋒不前,兩萬劍閣軍不敢冒進,隻好等待朝廷的下一步旨意。
其實聖教軍進與退,快與慢,盡在國師的掌控之中。
國師的親筆信, 雖然沒有明言, 但秦虎早就心領意會。所以他不理會北路大軍, 而是全力與南路的廣南軍周旋。
廣南軍的情況也很糟糕,被大理軍不斷拖延騷擾,糧草軍械供應不上,數萬大軍進退失據。
羅定遠受了秦虎威嚇,失了戰意,索性裝癡扮傻,故意磨磨蹭蹭。
軍情緊急,戰況不利,眾大臣意見不一,朝會上吵作一團。而國師則親自參與朝會,勸說皇上放棄進攻大理。
原因無非幾個:
第一,大理山高路遠,地形崎嶇,天氣複雜多變,大軍遠征,曠日持久,耗費大量軍力財力, 得不償失。
第二,大理國一向臣服中原,沒有對外擴張的意圖,與其強行征服,不如懷柔安撫,獲利更大。
第三,大理地處邊陲,部族眾多,即使占領全境,今後也要花費大量力氣、錢財去籠絡部族人心。而保存其國,則可以牽製吐蕃、交祉,作為中原西南的緩衝之地。
寥寥數言,叢國師嘴裏說出來,勝過大臣們的一堆奏折。
加上有康王在旁邊力挺,還有多數官員的附和。
皇上考慮再三,最後同意從大理撤兵。
榮慶王失望至極,但也無力回天。
軍中將士渴望罷兵休戰,康王順從軍心, 自然獲得更多將領擁戴。
朝會後, 驛卒八百裏加緊傳遞,朝廷的旨意先後傳達到聖教軍、劍閣軍、廣南軍。
南北兩路共計十萬大軍, 開始緩緩撤退。
大理方麵聞訊狂喜,慌不迭派出使臣,向天朝表示,願意永為附藩。
大理每年向天朝進貢大量鐵、銅、錫等礦物,以及大量木材、藥材。
大理賠償十萬兩白銀,作為天朝大軍軍餉的補償。
待廣南軍全部兵馬撤走後,秦虎點起剩餘的兩千多人馬,日夜兼程,趕回大理。
當他遙遙望見大理城高聳的城門,心中的歡喜實在難以形容。
結束了!
一切都結束了。
還有什麼能比得上,征戰的將士回到家鄉,那種喜悅和滿足的心情。
所有回城的兵士,都受到百姓們熱烈而瘋狂的迎接。小小的大理城,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秦虎入宮,繳還兵符、印信,謝絕了大理皇帝的一切封賞,單人獨騎,返回那個熟悉的小院。
巷子口,眾人站在那裏苦等,正如他當初離開的時候。
那時候,他們與出征的親人依依惜別,而現在,他們在等候凱旋歸來的勇士。
林小荷、林小虎又哭又笑,跌跌撞撞跑上來,撲到父親的懷裏。
秦虎抱起一個,牽著一個,爽朗大笑道:“阿爹說話算數,我回來啦!”
林楓晚眼光溫柔如水,說道:“我知道你一定平安歸來的。”
秦虎眨眨眼睛,微笑道:“你們在哪裏,哪裏才是我心中的淨土呀。”
林小虎揚起小手歡呼道:“走囉,回家囉。”
巷子裏的小院,很快便被歡聲笑語充滿。
…………
…………
…………
歡聲笑語虛幻得如同真實,然而我們的故事還有另外一個結局:
那一晚,秦虎做了個奇怪的夢。
他好像並沒有回到溫暖如春的小院,還是置身於殘酷的戰場上。
戰馬狂嘶,刀鋒冰冷,血與火衝天而起,兵士們哀嚎、倒地、死去。
房屋在崩塌,大地在顫抖。
無人可以幸免。
他無力揮動他的刀,無力發出憤怒的呐喊。
他望著倒地的傷者和屍首,恍惚中看見許多熟悉的麵孔,有徐淮南、狄青鱗、丘十一、柳十七、鬼麵將,有張峻、王遜、哈丹、許清韻,甚至還有林楓晚、甘三娘、高意意。
或者是血水、汗水模糊了他的眼睛,悲憤和傷痛掩蓋了他的神誌,以至於他產生了無數的幻覺?
很多年以後,漫長到他已經無法感知,或者會有另外一支更凶悍的軍隊,騎在馬背上,席卷大地,肆意掠奪。
很多年的很多年後,或者小荷、小虎的後代,他們後代的後代,還需要拿起刀劍,為了立身之地,獻上血肉之軀。
刀劍會生鏽、腐蝕。
俠客或許能維持某些江湖正義,卻無法維持人間的公義。
萬物生生滅滅,再強大的王朝,也會在征戰和紛爭中消亡,取而代之另外一個王朝,周而複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