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襲白衣的劉一菲剛一出場就給了在常眾人一個大大的震撼,在場的有不少是劉一菲的同學或者是老師,平日裏見到劉一菲的次數也不算少了,但是劉一菲這麼白衣飄飄地樣子卻是第一次見到,瞬間就征服了所有人。
劉一菲沒有說什麼話,淡定的開始了古箏的演奏,悠揚的琴聲在整個舞台四周傳播,對於古箏,江藍沒有什麼研究,沒辦法,他前世是個小市民,哪有什麼機會接觸到這種古典的樂器,但是一些眾所周知的事情他還是知道一些的。
古箏是一件古老的民族樂器,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地,司馬遷的《史記》所記載《李斯列轉.諫逐客書》中所引資料,頗有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李斯《諫逐客書中》述及秦國樂舞的一段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叩缶、擊甕而就症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古箏有所謂的十大名曲的說法,包括了《漁舟唱晚》《出水蓮》《高山流水》《林衝夜奔》《侗族舞曲》《漢宮秋月》《寒鴉戲水》《東海漁歌》《香山射鼓》《戰台風》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高山流水》。劉一菲演奏的就是這一首《高山流水》。《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誌在高山"和"洋洋乎誌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誌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誌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生不複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後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做為古箏曲,高山流水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個版本,一個是山東箏派,一個是浙江箏派,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箏派。
劉一菲的琴聲明朗、細膩、綺麗、幽雅是所謂典型的浙江箏,浙江箏即武林箏,又稱杭箏,流行於浙江、江蘇一帶,是眾多古箏流派的一種。
當然江藍是不懂這些什麼什麼流派,在他聽來古箏都差不多,沒有什麼區別。但是他不懂不代表沒有人懂,在旁邊人低聲的討論中得知了這些信息,大感長見識了。
一曲演奏完畢,在如潮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中,劉一菲淡定的走向後台,雖然江藍聽不大懂古箏曲,但是毫無疑問的在這一刻,他也被這演奏征服了,他想起了一句話,音樂無界限。
有這一首曲子也不虛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