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鳴子。
古時修家,開創小小一座岐鳴劍廬,門中一共隻有十七人。因與天魔宗發生爭執,一怒之下率領十六門徒強攻空來山,強攻空來山。
那時的天魔宗是為人間修行第一大宗,僧、道、儒、巫各宗在昭彰魔焰下都黯然失色;岐鳴子卻是籍籍無名之輩。可就是這籍籍無名之輩,一戰六十年。
整整六十年,自山腳一步一步殺向空來山巔,岐鳴劍廬十六弟子盡數戰死,無數天魔大修喪命,最終岐鳴子殺到天魔大殿門前時候天劫道,飛仙去。
仙人已去,留給人間傳奇一戰。
蘇景曾得戚東來相贈岐鳴子傳承,後離山定議,於離山腳下修建岐鳴劍碑一座,前輩仙長劍法公諸於世,人人皆可學。若仔細計較的話,蘇景也算是岐鳴子在人間的布道晚輩。
今日中土,自劍碑前習劍者中,而所有修習劍碑記載劍法者,全都自認岐鳴劍廬門徒,現在或還無人有太高成就,但假以時日、必有人能悟透岐鳴劍真諦,大放異彩!
蘇景是愛劍之人,自然仔細鑽研過岐鳴子傳下的劍法,未做真正修習,但借鑒、領悟總是有的......是以此刻,老道動劍一瞬,他就認出此人的劍法。
再聯想之前戚東來所說‘此人劍上,三千天魔弟子血海深仇’,蘇景又哪還能不知曉老道的真正身份。
飛仙去兮,仗劍歸來,再戰空來山!
上一次岐鳴子血戰空來山後,天魔宗內大修十者喪其九,元氣大傷實力一落千丈,又再勉強支持了千年終告傾滅,人世間好一陣子再不問‘天魔’二字。
魔焰熄了,魔殿荒了,天魔宗覆滅,但天魔宗的傳承未斷,殘存的修魔之人遁出修者視線、做休養生息再圖發展。
滅宗之後,蚩秀之前,前後有過三代魔君,均為師徒傳承。第一位魔君,也是戚東來、蚩秀的‘太師公’曾親曆岐鳴之戰...引以為恨,畢生恨事!
天魔宗行事,一意孤行不留餘地,但他們也有自己的講究,一是與‘不死不休’正正對照的:一死介休。再大仇怨,人死燈滅;另則是:技不如人、死了活該,技不如人、死也痛快。
岐鳴子未死,但他飛仙了,離開這個世界,此間仇怨僅限此間,岐鳴飛仙,魔宗慘敗,不過這段仇怨已經了斷,事情結束了。
來日若有魔宗弟子飛升去,於宇宙中遭遇岐鳴子,也不會再追究此事,輸了就是輸了。你成仙我敗亡,這就是那場人間較量的結果了...人間較量,不帶走,俱往矣。
坦然認輸,也是天魔本色。
提起岐鳴子,魔宗門徒無不皺眉,但無人會說‘待我飛升天魔後,必斬岐鳴子’這等話,不止不說,甚至連想都沒想過,已經有了結果的事情,再去翻舊賬不是天魔作風。
唯獨戚東來、蚩秀的太師公放不下。
不是‘太師公’心境還不如普通天魔弟子,隻因此事另有內情:那時岐鳴子攻山,魔家弟子迎戰,很快魔宗高手就發覺這一戰...可能會打很久,但最後輸的不會是岐鳴子。
要想在岐鳴子劍下保住天魔宗,隻有一個辦法:千魔聚頂。
魔宗前輩,修行路盡,到得陽壽終了時仍無望成魔,會提前了斷,不去闖那根本不可能闖過的天治殺劫。自我了斷,天魔秘法的畢生修行,讓這些屍身有可能保住一部分生前修為。
人死了,但屍體中的魔元真修仍有保留,十具前輩屍首中,能有兩三具保持部分修為;屍身能留住多少修元無定數,大都一兩成的樣子,也有個別幾具屍身,竟能留住七成修元。
能保住修為的屍身,栩栩如生不腐不蠹;不能保存魔修的屍身則與常人無異,不久後化歸塵土,消逝去。
天魔前輩不渡天治提前自裁,也根本不是為了保留全屍,修行人望長生,修不成今生再投胎,誰會在乎死後屍身如何,此舉隻為給後輩弟子留一筆‘財富’。因為天魔宗內,有‘千魔聚頂’之法。
與灌頂強提修為頗有相似之處,不過是行秘法,從一千具前輩屍身中抽奪法力。法門是有的,但在岐鳴子攻山前從未有魔家弟子修習過。一是即便天魔行事無所顧忌,也不願打擾那些遺骸的‘清靜’;另則,灌頂、提修這類法門,能強大一時沒錯,但也會摧毀身魄本元,以後再想精進千難萬難,此舉無異自毀仙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