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廣播紀元7年,雲天明的童話】(7)(1 / 3)

la 以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四大巨行星為掩體,避開黑暗森林打擊引發的太陽爆發。計劃在四大行星的背陽麵建設供全人類移民的太空城,這些太空城緊靠各大行星,但不是它們的衛星,而是與行星一起繞太陽同步運行,這就使得太空城一直處於四大行星的背陽麵,在太陽爆發時受到行星的屏蔽和保護。計劃建立五十座太空城,每座可容納一千五百萬人左右。其中,木星背麵二十座,土星背麵二十座,海王星背麵六座,天王星背麵四座。

建設太空城的材料取自四大行星的衛星,以及土星和海王星的星環。

六、掩體計劃的技術問題。

該計劃所涉及的技術基本在人類已達到的範圍之內,艦隊國際已具有豐富的太空城建設經驗,並且已經在木星擁有相當規模的太空基地。也存在一些預計能夠在計劃規劃的時間內克服的技術挑戰,如太空城的位置維持。太空城不是四大行星的衛星,它們在行星的背陽麵與行星保持相對靜止的狀態,且與行星的距離很近,引力會將太空城拉向行星,所以必須在太空城上安裝位置維持發動機,以抵消行星引力,保持太空城與行星間的距離。最初計劃太空城的位置位於巨行星的第二拉格朗日點[67],這是位於巨行星外側的引力平衡點,沒有位置維持問題,但發現距離掩體行星太遠,難以起到防護作用。

七、黑暗森林打擊後人類在太陽係的生存問題。

太陽被摧毀後,太空城將依靠核聚變能源生存。這時,太陽係將呈現螺旋星雲狀態,太陽爆發後形成的殘骸星雲中將含有幾乎取之不盡的聚變燃料資源,可以很容易地大量采集,從太陽殘存內核中也有可能采集到豐富的聚變燃料,可以滿足人類長期生存的能源需求。每座太空城內可以擁有人造太陽,產生與打擊前的地球所獲日照相當的日照。從能源角度看,這時人類的資源貯備應該比打擊前擴大了許多個數量級,因為對於太陽係的核聚變資源,太空城的消耗量僅是太陽的幾億億分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太陽被摧毀竟然中止了太陽係核聚變資源的超級浪費。

木星的衛星木衛二表麵全部由深達一百六十千米的海洋覆蓋,含有豐富的水資源,其貯量大於地球的海洋,可以滿足太空城的需要。另外在星雲內部還有大量的水資源。

在打擊後,當星雲態的太陽係基本穩定時,所有太空城將脫離作為掩體的行星,在太陽係內尋找較為適宜的生存空間。可以離開星雲聚集的黃道麵一段距離,避免星雲的影響,同時從星雲中采集各種資源。由於太陽爆發使類地行星解體,這時太陽係中的各種礦藏資源將遊離在星雲中,更容易開發和采集,這就為建設更多的太空城提供了條件。從這時殘骸星雲中的資源狀況來看,對太空城數目的唯一限製是水資源,但僅木衛二的水資源就足以支持一千個容納一千萬至兩千萬人口的太空城。

所以,打擊後的太陽係殘骸星雲可以為上百億人口提供舒適的生活,並使人類文明具備足夠的發展空間。

八、掩體工程對地球國際的影響。

這是全人類建設一個新世界的工程,規模空前,啟動它麵臨的最大障礙不是在技術方麵而是在國際政治上。公眾普遍擔心掩體工程將耗盡地球資源,帶來地球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大倒退,甚至出現第二次大低穀。但艦隊國際和聯合國一致認為這個危險完全可以避免,掩體工程將成為一個完全的地球外工程,所需的資源百分之百取自地球之外的太陽係空間,主要來自四大類木行星的衛星,以及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星環,不會對地球資源和經濟產生任何影響。相反,當太空的資源開發達到一定的規模,甚至可以反哺地球經濟。

九、掩體工程總體步驟。

用二十年時間建立巨行星帶資源開發工業體係,再用六十年時間進行太空城建設,兩個階段間有十年的重疊期。

十、關於第二次黑暗森林打擊的可能『性』。

第一次打擊產生的宏觀效果,會讓絕大多數遠處觀察者認為太陽係文明已被摧毀。同時,由於太陽已不存在,太陽係內已經沒有經濟型打擊可以利用的超級能量源。所以,出現第二次黑暗森林打擊的可能『性』很小。187j3x1恒星被摧毀後到目前的狀況也部分證明了這一點。

隨著掩體工程啟動的臨近,雲天明漸漸淡出了國際社會的視線,idc對情報的解讀仍在進行,但隻是作為行星防禦理事會的一項例行工作,從中解讀出真正的戰略情報的希望越來越小。在idc中,有人居然把掩體計劃與雲天明情報聯係起來,解讀出好幾個與掩體計劃有關的信息。比如那把傘,之前就很自然地被認為是防禦係統的暗示,現在有人提出,傘沿的石球象征著太陽係的類木行星。太陽係可作為掩體的巨行星有四個,但在雲天明故事中卻沒有傘骨數量的信息,從常理講,四根傘骨顯然少了些。其實,並沒有多少人從理智上相信這個說法,但現在,雲天明的故事對他們來說已經變成了類似於《聖經》的東西,不知不覺中,他們從中尋找的已不再是真實的戰略情報,而是某種對現實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