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茲羅撚滅煙頭,兩手一攤說:“如果其他可能都被排除,剩下的一種無論多麼離奇也是真的,你們還能想出別的解釋嗎?”
林格沉『吟』道:“如果上帝是指宇宙間存在的某種超越一切的公正力量的話……”
斐茲羅抬手製止他說下去,仿佛把一切都挑明會降低這個事實的神力,“所以,各位,信仰吧,可以開始信仰了。”他說著,自己在胸前畫了一個十字。
電視上正在播出天梯三號試運行的實況。在五年前同時開始建造的三部太空電梯中,天梯一號和二號已經在年初投入正式運行,所以天梯三號的試運行沒有引起前麵那麼大的轟動。目前,所有的太空電梯都隻鋪設了一條初級導軌,與設計中的四條導軌相比,運載能力小許多,但與化學火箭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如果不考慮天梯的建造費用,現在進入太空的成本已經大大低於民航飛機了。於是,在地球的夜空中,移動的星星日益增多,那是人類在太空軌道上的大型建築物。
天梯三號是唯一一部基點在海上的太空電梯,它的基點是在太平洋赤道上的一座人工浮島,浮島可以借助自身的核動力在海上航行,因此可以根據需要沿著赤道改變太空電梯的位置。浮島是凡爾納筆下機器島的現實版,所以被命名為“凡爾納島”。從現在的電視畫麵上根本看不到海,隻有一座被鋼鐵城市圍繞著的金字塔形基座,基座的頂端就是即將升空的圓柱形運載艙。從這個距離是看不到向太空延伸的導軌的,它隻有六十厘米寬,但有時可以看到夕陽在導軌上反『射』的弧光。
看電視的是三位老人:張援朝與他的兩個老鄰居楊晉文和苗福全,他們都已年過七十,雖說不上老態龍鍾,也都是真正的老人了,回憶過去和展望未來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種負擔,麵對現實他們又無能為力,唯一的選擇就是什麼都不想地在這非常歲月裏安度晚年了。
這時,張援朝的兒子張衛明領著孫子張延走進家門,他拿出一個紙袋說:“爸,我把你們的糧卡和第一批糧票領回來了。”張衛明說著,首先從紙袋中把一摞糧票拿出來,遞給父親。
“哦,和那時的一樣啊。”楊晉文在旁邊看著說。
“回來了,又回來了。”張援朝接過糧票感慨地自語道。
“這是錢嗎?”小延延看著那摞花花綠綠的小紙片說。
張援朝對孫子說:“不是錢,孩子,但以後買定量以外的糧食,像麵包蛋糕什麼的,還有去飯店吃飯,都得拿它和錢一起花才行。”
“這個和那時可不一樣了,”張衛明拿出一張ic卡,“這是糧食定量卡。”
“定量都是多少啊?”
“我是215公斤,也就是43斤,曉虹和你們都是37斤,延延21斤。”
“和那時差不多。”老張說。
“一個月這麼多應該夠的。”楊晉文說。
張衛明搖搖頭說,“楊老師啊,您可是那時過來的人,都忘了?現在倒是夠,可很快副食就少了,買菜買肉都要號票,這點糧食還真不夠吃呢!”
“沒那麼嚴重,”苗福全擺擺手說,“這日子我們幾十年前就過過,餓不著的,別說了,看電視。”
“唉,可能馬上要用工業券[31]了。”張援朝說著,把糧票和定量卡扔到桌子上,轉向電視。
屏幕上,那個圓柱形運載艙從基座升起,飛快加速,消失在黃昏的天空中,由於看不到導軌,它好像是自己飛升而上的。運載艙的最高速度能達到每小時500公裏,即使這樣,到達太空電梯的同步軌道終點站也需68小時。鏡頭轉換到安裝在運載艙底部的攝像機攝下的畫麵,60厘米寬的導軌占據了畫麵相當大的一部分,由於表麵光滑,幾乎看不出運動,隻有導軌上轉瞬即逝的標度才顯示出攝像機上升的速度。導軌在向下延伸中很快變細消失,但在它所指的遙遠下方,“凡爾納島”呈現出完整的輪廓,仿佛是被吊在導軌下端的一個大盤子。
楊晉文想起了什麼,“我給你們倆看一件稀罕東西。”他說著站起身,邁著已經不太利落的步子走出去。可能是回了趟自家,他很快又回來了,把一片煙盒大小的薄片放在桌子上。張援朝拿起來看了看,那東西呈灰『色』,半透明,分量很輕,像手指甲蓋。“這就是建造天梯的材料!”老楊說。
“好啊,你兒子竟然偷拿公家的戰略物資。”苗福全指著薄片說。
“剩下的邊角料而已,據他說,建造天梯時這東西成千上萬噸地向太空發『射』,在那裏做成導軌後再從軌道上垂下來……馬上,太空旅行就平民化了,我還托兒子聯係了一樁這方麵的業務。”
“你想上太空?”老張吃驚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