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強說完,站在那裏等了幾秒鍾,舉起雙手對著還沒有反應過來的人們說:“完了,就這些。”說完轉身走出了會場。
空氣凝固了,所有人像石化般一動不動,連周圍電腦的嗡嗡聲似乎都變得小心翼翼。不知過了多久,才有人怯生生地打破沉寂:
“汪教授,‘飛刃’是絲狀的嗎?”
汪淼點點頭,“用我們現有的分子建築技術,隻能生產出絲狀的材料,粗細大約相當於頭發絲的十分之一……這些史警官會前向我了解過。”
“現有的數量夠嗎?”
“運河有多寬?船的高度?”
“運河最窄處一百五十米,‘審判日’號高三十一米,吃水八米左右。”
汪淼盯著桌上的雪茄,粗略計算了一下,“基本上夠吧。”
又是一陣漫長的沉默,與會者都在試圖使自己從震驚中恢複過來。
“如果存貯三體信息的設備,硬盤光盤之類的,也被切割呢?”有人問。
“幾率不大吧。”
“被切割也問題不大,”一名計算機專家說,“那種細絲極其鋒利,切口一定很齊,在這種狀態下,無論是硬盤光盤,還是集成電路存貯體,其中的信息絕大部分都可以恢複。”
“還有別的更可行的方案嗎?”常偉思看看會場,沒人說話,“好,下麵就集中討論這個方案,開始研究細節吧。”
一直沉默的斯坦頓上校站了起來,“我去叫警官回來。”
常偉思揮揮手示意他坐下,然後喊了一聲:“大史!”史強走了進來,帶著那一臉壞笑看了看眾人,拿起桌上“運河”邊的兩支雪茄,把點過的塞到嘴裏,另一支揣進口袋。
有人問:“‘審判日’號通過時,那兩根柱子能承受‘飛刃’嗎?會不會柱子首先被割斷呢?”
汪淼說:“這個能解決,有少量片狀的‘飛刃’材料,可以用作細絲在柱子上固定處的墊片。”
下麵的討論主要是在海軍軍官和航海專家們之間進行了。
“‘審判日’號是巴拿馬運河能通過的最大噸位的船隻了,吃水很深,所以還要考慮納米絲在水下的布設。”
“水下部分比較困難,如果時間來不及倒是可以放棄,那裏主要放置發動機、燃油和一些壓艙物,噪音、震動和幹擾都很大,環境惡劣,計算機中心和類似的機構不太可能設在那個位置。倒是在水上部分,如果納米絲的間距再小一些,效果肯定更好。”
“那在運河的三個船閘之一動手是最好的了,‘審判日’號是巴拿馬尺型船[11],通過時正好填滿船閘,‘飛刃’絲的長度隻需三十二米左右,間距可以很小,立柱子和拉絲的『操』作相對也容易些,特別是水下部分。”
“不行,船閘處情況複雜,船在閘中要由四台軌道機車牽引通過,速度很慢,而這時也肯定是‘審判日’號上最警覺的時候,在切割過程中極有可能被發現。”
“是否可以考慮米拉弗洛萊斯船閘外麵的美洲大橋?橋墩就可以用作拉絲的柱子。”
“不行,橋墩的間距太寬,‘飛刃’材料肯定不夠的。”
“那麼我們就確定下來,行動位置是蓋拉德水道[12]的最窄處,一百五十米寬,算上建支柱的餘量,按一百七十米吧。”
汪淼說:“要這樣,拉絲的間距最小就是五十厘米,再小材料不夠了。”
“那就是說,”大史吐出一口煙,“得想法讓那船白天過運河。”
“為什麼?”
“夜裏船上的人睡覺啊,都是躺著的,五十厘米的空當太大了,白天他們就是坐著或蹲著,也夠了。”
響起了零星的幾聲笑,重壓下的人們感到了一絲帶著血腥味的輕鬆。
“你真是個魔鬼。”一位聯合國女官員對大史說。
“會傷及無辜嗎?”汪淼問,他的聲音中帶著明顯可以聽出來的顫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