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 春龍(1 / 2)

209.春龍

不知不覺,過年的喜慶持續了這麼久,漸漸的,已經出了正月。《

耳邊偶爾還有鞭炮聲,記得在最繁華的階段,成天的不絕於耳。

過年有個好處,很多閑空,許久未見的人都可以見見,接待一下來賓之類,很是溫馨、熱鬧在元宵節過去了,立春也過去了。正式,就該準備四季了,開始播種,等等,繁忙的一年又要開始了。

總算是出正月了,正月不能買鞋,也不能剃頭。

買鞋會帶來邪氣,剃頭死舅舅。當然孫剛在這並不是宣揚迷信,隻是覺得老人傳下來的講究還挺有意思。

每年的農曆二月初二,是我國傳統節日“春龍節”,民間俗稱“龍抬頭”日。

從這一天開始,春分降至,春風送暖,此時雨水逐漸增多起來,鄉村的原野上草木已競相吐芽泛綠,北國的春天已悄悄降臨。

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節氣到了“驚蟄”前後,北方大地開始解凍,天氣逐漸轉暖,經過冬眠的百蟲已開始蘇醒,農民即告別農閑,忙於下田耕作。

在北方農村,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二月二,龍抬頭;蠍子、蜈蚣都露頭”、“二月二,龍抬頭,修鐵犁,喚耕牛”等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民諺和俗語。

有史料記載,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了,這與古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這直接的關聯,所以,古時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於我國民間的“春龍節”,在古時又稱“春耕節”。

據說,這一天如果以龍為首的冬眠動物還沒有醒的話,那轟轟隆隆的雷聲就要來呼喚它們了。《

每當“春龍節”到來,村裏的人們都要早早起來,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裏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

這一天裏,村裏的人們都自覺地遵守千百年來遺留下來的各種習俗,家家戶戶、大人小孩清早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抬頭,龍不抬頭我抬頭。”

起床後,打開燈望著房梁,邊望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

然後,大人們從灶膛裏掏出灶灰,在自家庭院裏撒上一個又一個大圓圈,小孩子們跟在身後,依大人囑托,在每個圓圈的中間放置適量的五穀雜糧,稱作“打灰囤”或“填滿倉”,簡稱“打囤”、或“添倉”。

其意是預祝當年豐收在望,五穀豐登,倉囤盈滿。

食俗上更有講究,而且大都以“龍”來命名。

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麵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籽”;吃驢打滾豆麵卷子叫做“龍翻身”,吃餛飩叫吃“龍眼”等。

人們心中懷著美好的願望,虔誠的祈求龍王保佑一年風調雨順,莊稼獲得好收成。

這天,再勤快的婦女都不動針線,怕傷了龍的眼睛;也不洗衣服,怕傷了龍皮。

鄉村人過二月二最講究的當然是吃豬頭肉了。

古代稱豬頭是祭奠祖先、供奉上天的供品,因此平常日子裏豬頭是不能隨便吃的。

一般認為,農戶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臘月門時殺豬宰羊。(《7*24小時不間斷更新純txt手打小說)

從這一天起,再拮據的人家都要開始改善夥食,以解除一年來辛勤勞作的疲乏。

因此,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一直到正月裏,凡是殺年豬的家庭,幾乎是天天見肉。

等到正月一過,豬肉基本上都吃的差不多了。

最後隻剩下一個豬頭,就留在二月二才能吃。

因為在農人的心目中,龍王是主管降雨的,所以農民就要把最好的祭品供上給龍王吃,自此民間就留下了“二月二”吃豬頭的習慣。以此祭祀龍王祈晴降雨,播撒甘露,潤澤蒼生。

現在都冰箱了,過去為防止肉風幹、走味,民間有將豬頭“封蠟”一說。

方法就是在豬頭上澆四五遍冷水,而且澆一層放在外麵凍一夜,之後一直澆水,直到冰凍得不露毛、不露肉即可。這樣既保持肉的鮮美,又防止老鼠等動物的啃食。

豬頭“封蠟”後就放在院子裏,有的還放置在坑裏,用冰、雪埋上,有的幹脆就澆上水凍在窗外,這樣可以防止禽畜糟蹋,還有防賊功能,比現在用冰箱保存效果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