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明爭暗鬥(1 / 2)

早朝……

大慶殿內,文武百官朝賀聖上,隨後列於兩旁。

趙光義坐在龍椅上,黑著個臉,似有發威之意,殿下的文武大臣低下頭,氣也不敢出。

“近日,宮中連發盜竊案,不知眾卿家有何看法。”

宰相趙普越班奏道:“皇上,明日便是太興同商會慶典大日,追查盜竊案固然重要,但是一時半會也難以查清,臣建議不如先交於大理寺卿和刑部尚書共同查辦,現目前我們應當把明日慶典出城路線決定了。”

秦王趙廷美、太子趙德昭隨聲附議,這兩位皇親是列在眾臣之上。

趙光義看朝中三大勢力意見統一,便不好再說什麼,他覺得大理寺和刑部分量還不夠,於是下令由大理寺、刑部、開封府共同查辦,太子趙德昭負責協調督查。

一提及太興同商會,趙光義就很頭痛。

自從開辦太興同商會後,京城經常出現打鬥事件,最可恨的是皇宮連發盜竊案。

最讓他心煩的是太興同商會是走水路還是陸路,朝中最近爭議不休。

趙光義正色道:“明日便是慶典儀式,諸位愛卿今日必須決定下來,到底是走水路還是陸路。”

兵部尚書兼副宰相(參知政事)盧多遜出班奏曰:“聖上,依臣之見還是走陸路,這樣才顯皇恩浩蕩。”

“臣附議。”隻見班中閃出一人,大夥一看,是中書舍人李穆。

文明殿學士兼副宰相(參知政事)李昉出班反對,他認為走陸路太過危險,本來太興同商會人山人海,如若在大街上出現大規模的儀仗隊,必會引起騷動。

翰林承旨扈蒙附議道:“臣同意李大人的意見,皇上應當走水路,這樣直接可以到達會場。”

“走水路即安全,也方便了陸路上的平民百姓。”太子趙德昭堅持己見。

趙光義看眾臣又開始爭論,知道近日大夥並沒有商議出個所以然來,瞧了瞧秦王趙廷美,冷笑一聲:“皇弟,說說你的看法。”

趙廷美奏道:“水路雖然說是安全,但是也是片麵之言,臣弟認為走陸路,既顯皇恩,有立國威,還可以顯露聖上親民。”

盧多遜、李穆立馬附議。

朝中文武百官形成兩種意見,趙廷美、盧多遜、李穆等支持走陸路。

趙德昭、李昉、扈蒙等堅持走水路。

此時隻有趙普默不作聲,他和趙光義好像有種默契,含笑一下:“依臣之見,走水路比較穩妥。”

趙光義拍腿喊道:“好!朕同意走水路,明日眾愛卿一同登船出發。”

城外的山丘上,立著三個人,三人分別是隴南綠林大盜秦無趙,飛鷹神侯上官翔雁,屠龍飛刀胡文記。

秦無趙和上官翔雁是秦王趙廷美的人,他倆的任務是慶典當日截殺趙光義。

上官翔雁輕功了得,他主要負責傳遞信息,特別秦王進宮後,他起到重要作用,時常在趙廷美、盧多遜、秦無趙三人之間往來傳遞信息。

趙廷美是決策人,盧多遜負責監視趙光義的行蹤,秦無趙負責外圍。

胡文記是一個江湖殺手,他有一個神秘的組織,專門從事暗殺工作,隻要錢到位,他便會接活。

這次他被秦無趙邀請,聽說帶了兩百餘人的無命殺手。

秦無趙本身是江湖綠林大盜,自己也帶了許些人馬,隨時集結待命。

更可怕的是秦王還請來漠北平南洞的人來參與協助。

秦王有三個計劃,其一,在去慶典的路上截殺趙光義。

其二,在慶典中以演出人的身份趁機暗殺。

其三,如若前兩個計劃落空,隻有慶典結束,全體殺出,總之必須完成任務。

“你們是怎麼搞的,到現目前都沒有具體方案,到底在哪裏動手。”胡文記有些不耐煩。

“主要朝廷還沒決定是走陸路還是走水路,所以我們都在等消息。”秦無趙耐心解釋,他不想在事情發生前,內部出現矛盾。

“明日便是慶典,我想朝廷應該有決定了,今晚我去秦王哪裏走一趟,便可知曉。”上官翔雁目視著遠方的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