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假期,兒子從杭州返回濱海休假。次日,他提議我開車帶他去老市區轉一轉,看看老濱海的樣子,於是,信馬由韁,慢慢悠悠地把車子開到了伏龍路上,好不容易找到一個車位停下車子,便開始了老城區一日遊。
江蘇路與伏龍路、龍山路、蘇州路、觀象一路、齊東路交叉形成“六路口”,也是濱海甚至全國少有的知名地方,據說當年鬱達夫在濱海期間,也對此路口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並對井然有序的路通表示歎服。
沿著一條台階小路,信步緩緩上行,來到了伏龍山公園頂部,這裏是濱海氣象台辦公場所,東側的那個圓拱形建築曾經是一座水塔,應該和這座城市的百年曆史相當。過去的城市供水,都是把水提到高處的水塔,然後分流到附近用戶,濱海作為一座山頭頗多的城市,就免掉了平原地區建設高高的水塔的麻煩,而是把它建在了高處的山頭山坡,類似的還有貯水山公園。
站在氣象台位置南望,眼前就是觀象山公園的兩個紅色圓形建築,再遠處是小魚山公園,海天中心應該是目前濱海最高的建築了。西邊的天主教堂、隔海而望的黃島曆曆在目,“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濱海特色在此能夠很好地體會到。
穿過觀象二路、觀象一路的建築物中間石板路,上上下下,就來到了黃島路。老濱海人都叫他“黃道路(音)”,這裏是百年前德國膠澳租借地的華人區與殖民者居住區的分界線,商業十分繁榮,於是也就有了濱海比較多見的“裏院”,即當年的房地產項目,或租或售,二三四層的建築。
青島的裏院形成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占時期,德國人在青島進行了格網規劃,因此形成了不規則四邊形、五邊形等街區形狀,而歐洲的聯排式住宅,townhouse,在20世紀初葉隨沿海租界的開發而大量建設,並在各地本土化,形成不同的建築形態,濱海的裏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傳統意義的“裏”有貨棧的功用,居住於“裏”的人員,多為舊濱海城裏各機關的小職員、下級軍官、公路鐵路員工以及勤務人員、小商販、教職員工、小手工業者、產業工人、人力車夫等等,商人在沿街店鋪談完業務,就走進後麵的天井或內院看看樣品。“院”,更加強調了居住功能,規模比裏更大。主要是指下層市民居住所,其職業大多是碼頭扛大包、趕海、卸鹽、撿破爛、拾煤核、拉大車、沿街叫賣、剃頭匠以及各種小工匠等人員。
20世紀20年代前後,這裏陸續居住的大多是中產階層,他們喜歡融合中國傳統四合院式和西方商住式公寓樓房的建築特點,形成共住式大院。從平麵布局來看,裏院分為為“口、日、凸、目、回”五種類型,依次為獨院、兩進院、不規則院、三進院、套院等,是濱海人自己創造的一種獨特的民居建築形式,其外部輪廓由城市街道走向決定,常為方形,四周圍合,中心形成一個大院,兩到三層,底層多為商業用途,二層以上為住宅。
每一戶多是單間居室,有少量套間。院落入口常設立一個中國傳統的影壁遮擋。為使中國人適應西方的高層樓,用置於院子一側的木質拱廊和室外樓梯相連。這樣,即使是對於二、三層樓,也可以做到像中國傳統的帶院房子的建築一樣,有一條通道可使各房間直接連接戶外,一層樓甚至全樓無論同居著多少戶人家,共享的都是一個水龍頭和一個廁所。裏院的大門多為拱形通道,個別的為方形,濱海人稱為大門洞,沒有後門。居民從大門洞進進出出,很安全。“裏院”內夜不閉戶,“裏”不拾遺。上世紀四十年代,濱海的裏院達到鼎盛時期,1933年的統計資料,濱海有各類裏院建築506處,房間16701間,建國時濱海留存的裏院仍有400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