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這群人咋咋呼呼的來到近前,正是“小團隊”中的“留守少年”。
當年機械廠子弟學校“七五級”的小團隊裏,考上一中和二中的,如今基本上都在紐麻胡同的李愷家群居,而上三中或七中的,則是在機械廠家屬院各自的家中。
之所以沒一起去紐麻胡同住,是因為他們學校所在的位置不方便。三中偏北,七中偏西,從紐麻胡同出發比從生活區動身要遠很多。尤其是七中,在七一路的西口,由機械廠宿舍步行前往都用不了半小時,騎自行車的話,也就一腳“油門”的事兒。
當然,這裏麵也有部分家長不願意“過渡消費”情分的原因。比如江家,是三年前因為李愷給小夥伴們補課,借女兒江霞的勢,才和李家的關係近了一些。
這三年多,江霞在學習上,江峰在工作上,都得到李家不少的關照,甚至這次馬永輝(馬娟父親)、陳俊強(陳文父親)和江峰合作承包下老機械廠的保溫器具生產線,其中的部分資金也是從劉鳳芝那裏借來的。
受惠甚多,江峰是要麵子的性格,再去打擾,於心不合。
江霞不去,安建軍自然也就不去了,寒冬酷暑陪著江霞奔波在往返三中的路上。
“愷哥,在學校聽柱子說你回來了,我們就覺得你今天肯定會過來,果不其然,一進生活區大門,於伯伯就告訴我們說你來了。”張偉首先開言。
安建軍皺起眉頭,很不爽張偉搶了他的第一發言權。在他的心裏,和李愷交流的先後順序,標誌著關係的親疏遠近。
扶著自行車站在他身旁的江霞覺察不妥,不露痕跡的伸手在安建軍腋下擰住轉了一圈兒。
安建軍驚覺,趕緊補充說道,“可不唄,回來的路上聽大張偉絮叨了一路,我就說愷哥不會忽略咱們這些老兄弟的。”
“行啦,別囉嗦了,各自回家報個平安,然後咱們去‘胖三兒’那兒集合。好久不見,今天給你們狠宰我一頓的機會。”
“好嘞。”
“謝謝愷哥。”
“墨跡,趕緊的吧。建軍,你利索點兒,回家報了平安就去劉家莊把會昌哥接上。” “好嘞,您擎好兒吧。”安建軍得意的衝著張偉甩了甩“大中分”。 “還有,回家把你這雙大頭皮鞋給我換了,你不覺得熱,我看著都燥得慌。”李愷嫌棄的看了一眼安建軍的腳下。 “這叫範兒……”安建軍還想辯駁兩句,發現江霞在瞪他,“好嘞,我聽哥的。” 安建軍穿著一雙“軍警靴”,也就是俗稱的“巡洋艦”大頭皮鞋,有型有款有範兒,這個年代很流行。可這是盛夏,但凡智商非負數的,都不會有這種“二百五”的行為。 “先散了吧,各回各家,一會兒‘樂家家’見。我還得給咱們寧寧小寶貝買些零食。” 寧寧乖巧的和大家打招呼,“哥哥姐姐們好。” “寧寧小寶貝好。” “愷哥哥,我和你們一起吧。我家裏現在沒人,爸爸媽媽要晚一些才回來。” 江峰等三人辦了停薪留職,如今全部心力都放在了保溫器具廠,江霞媽媽也在廠裏擔著財務工作。 “走著。” “樂家家”機械廠生活區店,名義上隸屬於“樂家家超市集團”,實際的所有人是苑大誌,集團隻占百分之一的股份。 這是個特例。 苑家和李家當初是共同創業的,後來李家有了足夠的資金做大做強,苑家就主動退出了,這家店算是兩年多合作的酬勞吧。享受著集團的供貨渠道,一年二三十萬的進項,苑家在這個年代也是超越大多數人的富戶。 店裏的店員也都更新了,全是生麵孔。 鐵柱的奶奶和姥姥已經不再參與超市的工作,老姐妹倆如今在小區裏住,苑大誌買的二手職工房改房,帶小院的平房。閑不住,一人一台縫紉機,專門給生活區居民做窗簾、被罩、沙發套,如今在生活區裏小有名氣。 李家屯村長的女兒李巧妹,當初在楊安和李三鳳結婚後,跟著來城裏打工,苑大誌幫忙安排在自家超市裏做售貨員,去年底結婚了。對方是“勵肅貨運”的一名司機,工作好,收入高。據說家境也不錯,有個姐姐已經出嫁,父親是國企職工,很快就要退休,母親是家庭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