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有後世造謠新聞之嫌,雖然一萬府兵最後能有多少衝上去還未可知,雖然牛秀未必肯為蘇毗出手打仗,但隻要大唐的大纛插上芒康,這就是對蘇毗的鼓舞!
重整旗鼓的孫波如東岱,在左貢的攻擊勢頭為之一緩。
大唐對吐蕃了解得很少,哪怕是柴令武,也隻是東拚西湊的得到一些資料,了解得並不詳實,比如物產就知道青稞、犛牛、藏馬、雪蓮、蟲草。
至於貞觀八年遣來撫慰的使者馮德遐,對吐蕃的了解更流於表麵,隻認為這是在羊同壓製下的新興小國,且因當時的吐蕃沒有自己的文字而輕視之。
吐蕃則對可能變為對手的大唐了解深刻,除了遣使者入長安求親不得外,更是收集了市麵上能買到的各類書籍回吐蕃,吞彌·桑布紮等人在努力消化著大唐的知識。
所以,即便因蘇毗頑強紮根,導致他們不能與大唐過過招,基本的了解是有的。
聯軍雖然是手下敗將,好歹與羊同旗鼓相當。
羊同敗於吐蕃,聯軍各國臣服於大唐,這樣算下來,約等於吐蕃的戰鬥力與大唐相當?
聯軍占據了地利,就已經讓孫波如騎虎難下了,再來大唐的府兵,還怎麼打?
聽說大唐的府兵,都是聽說永業田就兩眼放光,腦袋別褲腰帶往前衝——別誤會,這個腦袋,說的是斬首的腦袋。
奈何,孫波如瑪本等到花兒也謝了,牛秀依舊在東女國、哥鄰國、白狗國等地適應氣候。
高原反應,海拔3000米就開始產生,大唐的關中府兵多少有些不適應,尤其是在忽高忽低的路線中,反應更明顯,額部疼痛、心悸、胸悶、氣短、厭食、惡心和嘔吐,類似醉酒的反應。
東女國等地勢,普遍在3000米以上,牛秀得讓府兵有三至十天的適應期。
實在適應不了的,隻能原路退回了。
沒辦法,黃土高原的海拔是800—3000米,關中人適應不了青藏高原的高反,情有可原。
“將軍,是我們拖累了行軍。”
倚在樹下的果毅都尉臉色灰敗,一臉的歉意。
沒法,幹嘔、惡心,就是使不上勁。
牛秀輕輕搖頭:“這不怪你們。這片高原地域,本就是大唐人難以適應,才需要大家來吃苦。熬不下去的,不要強撐,這次的軍令,隻是適應,不是作戰,且要求盡量減輕傷亡。”
牛秀沒說的是,其實他也一天沒吃東西了。
即便如此,牛秀還是要在府兵們麵前,裝出若無其事的模樣。
將是兵的膽,主將能撐住,兵通常也能堅持——朝代末期,糜爛得連遊民都不如的兵,另說。
一萬府兵,隻是在東女國等地頭上,就因為高原反應撤了一千三百餘人,真比與強敵麵對麵拚一場損失還大。
但是,隻怕折騰下來,最多有半數能跟著上蘇毗的。
這年頭,沒有氧氣供應,隨軍醫師其實也沒太好的法子救治,隻能及時將撐不下去的府兵送回去而已。
幾乎是靠意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