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以近乎平局的方式告終。
柴令武沒臉沒皮的打法,終歸讓慕容君有所忌憚,不敢過分逼迫柴令武。
“下次,本將軍絕不留情!”
慕容君撂下一句狠話。
事實是,現在的慕容君確實有保留,但真不多,下次恐怕更難對付柴令武了。
柴令武又何嚐盡全力了?
眼下的重點是適應橫刀技能的提升,太極刀法則有意保留,當做日後的底牌了。
畢竟,地趟刀實在費背。
這一場交手,讓慕容君正視了她以往都不肯正眼相看的對手,再也不是那個連握馬槊姿勢都不對的菜雞了。
柴令武水平勉強,但成長得太快了,讓驕傲的慕容君隱隱感到一絲威脅。
待他完全成長起來,不過區區千餘人的積石軍就更奈何米川縣不得了。
城牆、府兵,再加上已經成長起來的弓馬手,不投入數倍的犧牲,絕無可能拿下。
對百姓而言,互開貿易似乎已經看到了和平的曙光;
對雙方中高層而言,這隻是暴風雨之前的寧靜。
步薩缽可汗慕容伏允與丞相柱王想等待時機吃下河西走廊,大唐又何嚐不想一鼓而定?
林三歲唱“爾虞我詐是三國”,可哪一個朝代不經曆同樣的爾虞我詐、鐵馬金戈?
米川縣開通貿易這半年來,城裏總會莫名其妙地出現一些血跡,卻根本見不到傷者、死者,反應不算遲鈍的柴令武自然猜想到了結果。
戰爭,除了真刀真槍的硬實力,刺探、潛伏、離間,這些手段又哪裏少了?
兵部尚書侯君集,除了人品不咋地、驕傲、毛病多,能力還是不錯的,借著米川縣開通與吐穀渾的貿易之機,他要不派兵部的探子過來,才叫讓李靖蒙羞。
誰讓李世民叫他拜了李靖為師?
至於後來侯君集告李靖謀反,這事除了當事人,外人誰也不清楚。
安知不是李靖為了解除功高震主的憂患,刻意為之?
有人在明處鐵馬金戈,有人在暗處刀光劍影。
無論是哪個時代,總有那麼一群有名的、無名的脊梁,在默默地撐著這個古老的國度,使中華數千年文明得以延續下去,讓百姓得以平安地繁衍生息。
……
一支商隊緩緩進入米川縣城。
白麵無須的內侍省謁者監、汶江縣侯、左監門將軍張阿難帶著左千牛衛三百軍士護送的皇家商隊,千裏迢迢趕來米川縣,是為皇宮賺取利潤的。
為了打突厥,長孫皇後從貞觀元年便帶頭節衣縮食,並讓宮女繡、染布匹出售,在出征突厥前,一共從內帑借給朝廷三十萬緡錢財,這也是後世都要尊稱她一聲千古賢後的原因。
《舊唐書》稱讚她:賢哉長孫,母儀何偉。
要維持皇宮這麼大的家業,不僅要節流,還得開源。
長孫皇後這個後宮大當家對政事、對經濟都有一套獨特的見解,卻極少主動插手朝政,隻是會婉轉勸解脾氣暴烈的李世民。
賢後需要謀取利潤,張阿難這種經曆過戰爭的宦者自然得盡心盡力。
在內侍省,張阿難之上雖然還有內常侍、內侍的職位,可再無人如他一般封侯、封將軍。
這不是虛構的人物,是真正在曆史上存在的牛人。
這兩年,皇宮內宮女織染的服飾之類有餘,皇後頭疼,所以拿到米川縣來試一試情況。
這一路,僅僅張阿難親手斬殺的草寇就有三人,可見這世道並非如歌功頌德者所一般下太平。
即便是朝政最清明的年代,也會出現報喜不報憂的現象,就看當朝的君臣要聽哪樣了。
張阿難身邊,依舊是李明英那纖弱的身影。
“叔公,這米川縣城,真是今年建起來的?”
張阿難臉上沒有絲毫的戾氣,微笑著回應:“是啊!米川縣今年劃分出來,縣令羅大宣與縣尉柴令武親力親為,把城池建起來,還跟吐穀渾積石軍打了一場。”
李明英聽到柴令武這個名字,嫌棄地撇嘴:“柴令武這個隻會投機取巧的壞人,肯定是坐一旁偷懶,指使他家部曲、奴仆去幹活!”
張阿難輕笑著,卻沒有回應。
柴令武的出身,還有他過往的表現,實在讓人難以相信,他會親力親為。
朝代新建初期,官宦子弟還是有不少出色的人物,但柴令武絕對不在此列。
柴令武在國子監的表現就很頑劣,即便去了柴家莊,也基本是十指不沾陽春水,你能相信他胼手胝足地建設一個城池?
太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