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鬼怪文化,曆史相當悠久,自上古時代便在流傳,甚至在文字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口耳相傳,直到文字有了發展之後,開始出現文學記載。
像《春秋》、《左傳》、《楚辭》、《穆子傳》中都有出現。
《論語》中的鄉人儺;《禮記》裏鬼神餉德;戰國時的《黃帝》;兩漢時期的《異聞記》;六朝時有《搜神記》、《博物誌》;唐代《古鏡記》《獨異誌》,宋代《太平廣記》,元明時《誠齋雜記》《西遊記》,到清朝這一文化已經甚為流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聊齋誌異》大家都知道。”
老教授站在台上,話不像一般老人那樣慢吞吞的,反而很利索。從春秋時一直羅列到清朝,到這裏停頓片刻,身後的投影儀畫麵一轉再轉,此時停下的畫麵是聶倩的影視人物。
《聊齋誌異》中大大的故事共有四百多篇,而聶倩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憑借王祖賢在影視作品中的演繹,也讓這一形象被廣為熟知,從坐在下麵多數人的表現就能看得出來。
顧誠坐在下麵第二排,靠在椅背上看著投影出來的畫麵,手上的圓珠筆輕動,勾勒出一個衣袂翩翩的古典女子輪廓。
坐在旁邊的人餘光瞄到這一幕,目光裏多了些驚訝,那動作實在太過隨意,勾出來的線條卻一點都不隨意。
台上的老教授拿起保溫杯輕輕啜了一口,看著安靜的台下,輕咳一聲笑道:
“當年我年輕時曾在山區裏,那時候沒有現在這麼繁華,一黑就伸手不見五指,我點著蠟燭看書的時候,有時會想,那些故事裏的山精鬼怪都喜歡睡男人,睡讀書人,要是真的冒出來一個女妖怪在我窗外,我該怎麼拒絕她才好……”
到這裏,台下傳來一陣笑聲,片刻老教授笑著把手往下壓了壓,待安靜後開口轉回正題:“‘鬼怪’這一文化,貫穿了上下五千年,可謂源遠流長,是我們文化裏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甲骨文裏,鬼是一個象形字,下麵字形是人,上麵像一個可怕的腦袋,是人們想象裏似人非人的怪物。
有人會想問,既然它能幾千年經久不衰,那麼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不是的,我認為,它之所以能夠一直長期存在,是因為符合我們文化的主流,也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縱觀上麵列舉的那些誌異故事,很大一部分的內核都是‘禮、信、忠、孝’。像白娘子,花姑子之類,接受恩惠之後想盡一切辦法來報恩;包括鍾馗死後做了判官,包青死後做了閻王,這都是古代大眾古樸的幻想,也是對公平公正的寄托,希望善有善報。”
他頓了一下,推推眼鏡眼望眾人,繼續笑道:“如果你們誰親眼見過那些東西,可以站起來給我們。”
台下的人你瞅我,我看你,都是哈哈一笑,隻有顧誠依然低著頭。
教授雙手撐在桌邊等待片刻,沒有人站起來,點點頭道:“在如今唯物主義價值觀下,我們應該對這種文化有個更全麵的認知。